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400-023-4865
新利体育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举行发布会
新利体育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1月24日(周五)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我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四场。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近期,我委指导各地加强统筹调度,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医联体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提高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的转诊能力。同时,指导各地对外公布本地区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信息,方便就近就医。专家建议:症状较轻的患儿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综合医院儿科就诊;也可通过医联体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或居家治疗。
另外通报一个情况。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相关专家与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了呼吸道传染病技术交流视频会议,介绍了我国近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形势和病原体监测、临床诊疗、健康宣教等方面的情况。经了解,目前我国的监测和医院系统报告的病例是由已知的流行病原体感染引起。
食品安全与营养关系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身体健康。我国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基层营养服务能力、促进居民平衡饮食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
今天的发布会以“提升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为主题,重点介绍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工作进展。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我们知道,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法规依据,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的。中央提出要以“最严谨的标准”来要求,请问在践行“最严谨的标准”方面,以及如何让他们落实落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最严谨的标准”是习提出的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围绕落实“最严谨的标准”的要求,坚持以保障公众的健康为宗旨,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做好标准相关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完善标准管理制度,打造严谨的标准管理体系。我们从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到标准的审查、发布各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作出了严格规定。对于标准的审评来讲,我们聘请了多部门、多领域近400名专家对标准进行严格审核技术把关。同时,针对标准执行情况,我们还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订,这样就对标准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动态管理的“闭环”。
二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严谨的标准指标体系。截至目前,我们一共发布了156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涉及安全指标有2.3万余项,这些指标涵盖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所有30大类340个小类食品,包括了影响居民饮食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覆盖了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
您刚才提到标准怎么样才算是严谨的,从标准的制定过程来讲,首先程序严谨,要公开公正透明;从标准指标来讲,要科学恰当,要既能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同时还要契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保证这些标准在实践中落得下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以我们今年新发布的8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例,我们这样来看标准的严谨性。
第一,体现了更有效的防控风险,保护消费者健康。比如我们新修订的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标准,像日常使用的炒锅、铁铲等金属制品,为了防止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我们新的食品标准,将原标准管控的杂质和合金元素,由原来的5类增加到现在的13类,像不锈钢制品新增了锰和镍类等迁移限量,同时,调低了原来对铅、砷的迁移限量标准,也就是更严了新利体育。
第二,标准的覆盖面扩大,填补了有关空白。比如我们今年新发布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标准,比如我们见到的一次性纸杯或者食品包装袋,上面可能有一些印刷的字体、印刷用的油墨,我们国家用标准来管控里面的重金属的限量。应该说,也使我国成为继瑞士和德国之后,国际上第三个用标准来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用油墨的国家。像这些平常不太容易关注到的风险,我们也要把它们管起来,应该说我们的标准网是织得更密、更严了。
第三,强化食品生产过程管理,提升监管效能。比如我们新修订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规范,还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新利体育,这些都是一些婴幼儿、特殊人群的规范,要求很高。我们这次修订的时候,对生产过程中,像一些原料的使用、杀菌效果的评估、微生物控制,还有可能导致致敏的物质,管控要求更加明确和强化,这样就能推动企业在生产的时候采取更加系统、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使我们标准的网织得更牢固。
另外,为了方便标准便民利民,我们近期还开展了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有的同志也关注到,我们这周刚刚开了一个数字标签的沙龙活动。所谓的数字标签,通俗说就是食品包装上给印上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里面的信息就很清楚地显示出来。除了要求的一些信息,还可以由一些视频展示更多信息内容,这样就突破了标签的版面限制,解决了大家都希望能看到更多标签信息,但是客观上受版面限制,标不上那么多,或者标上后字非常小,看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就通过新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样既方便低视力人群或者老年人的阅读,同时有些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食品信息,通过数字标签就能够挑选到更加适合自己需要的食品。这是数字标签的工作。目前已经有包括肉制品、方便食品,10类食品20多家企业参与试点,这些商品将陆续上市。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扩大试点。在此,也希望产业界和消费者积极支持我们这项工作,能够把数字标签的试点工作抓好抓实。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标准的严谨性,配合监管部门和企业抓好标准的落地实施,打造一个既更加适合我们国家发展实际,又符合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防风险、保健康、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谢谢!
消费者非常关心自己吃的食品是不是足够安全,包括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也依据风险评估制定了很多限量标准,制定这些限量标准是如何考虑的?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其实刚才田建新司长已经介绍了,国家卫健委共制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563项,涵盖的安全指标有2.3万多个,在这些指标里面,涉及限量标准制定的,我们都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风险评估是各个国家制定限量标准都必须要遵循的一个科学原则,一方面是保护健康,另一方面是促进国际贸易公平性。
说到风险评估,我们风险评估的含义要知道,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食品中的各种危害,包括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来进行评估。我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判定是否需要制定及制定的限量标准是多少。根据评估结果,如果我们发现这个危害可能对健康有存在风险,就需要对这个危害物进行管控,通行的做法就是制定限量标准。但并不是所有食品中的各种危害都需要制定限量标准,通过过程控制等方式,风险是可控的。也就是说,食品中哪些指标需要制定标准,以及制定的限量标准是多少,都是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做法。
食品中的危害对我们健康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通过这个食物摄入的危害物的量,也就是摄入量。这个摄入量怎么计算呢?是通过危害物的含量水平和食物消费量来进行计算的。由于不同国家食物消费量和膳食结构的模式不同,加之气候和种养殖环境因素的影响,食品污染物、危害物可能分布特征也有差异,所以各个国家对食品中同一污染物的风险评估结果可能就有所不同,这就是各个国家制定的食品限量标准,即使同一个危害的限量标准,不同国家可能是会有差异的,也可能是一致的。我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一个是微生物的指标,比如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由于受养殖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风险问题。因此我们就制定了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限量。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和其他国家对这个限量都没有制定的,也就是别的国家对这个风险是不关注的。
另一个例子是大米中镉限量标准,由于大米是我们的主食,我们的消费量非常高,所以我们对大米中镉的限量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所以我们的标准是严于国际标准的。当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也是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一项制度,自这个制度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在加强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从机构建立,包括制度完善,包括各种指南的发布,规范风险评估工作等等,我们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也为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最严谨标准”要求的科学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法承担着新食品原料等“三新食品”安全性审查与食药物质目录管理的职责。对于“三新食品”,公众可能还不太了解,请举例谈谈“三新食品”安全是如何审查的,以及食药物质又是如何界定和管理的?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习提出“大食物观”,要求我们向耕地、向草原、向森林、向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这是非常契合我们国家需要的,我国人口众多,要保障好食物供应安全,任务非常艰巨。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角度来讲,我们落实大食物观,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方面,修订食药物质的目录。因为大家知道,食药物质是我们传统的物质,我们要向传统的物质要资源,要发挥好传统食养的作用。第二方面,我们要做好新的食品原料或者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新食品”的审批,向新技术、新科技要资源,来丰富我们的食品供应,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营养健康的需要。
关于食药物质,就是指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同时又作为食材被广泛食用。到底哪些中药材可以食用呢?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对它的食用安全性进行审核和确认。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布了3批102种食药物质名单,最新的一批是刚刚发布的9种,包括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黄芪、天麻、灵芝等等,应该说我们把这些食药物质发掘出来后,结合传统的食养文化,我们就能够开发出更丰富的食养产品,比如在前一阶段的新冠和甲型流感的集中感染和康复期,我们就发布了食养建议,我们还针对成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也发布了食养指南,其中食药物质就发挥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于“三新食品”的审批方面,2021年以来,我们公告批准了“三新食品”216项,比如说我们批准的新的植物油就有10多种,比如牡丹籽油、茶叶籽油、杜仲籽油等等这些,里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对于有这些需求的消费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我们又新审批了可用于食品的食品菌种50多种,这些食品菌种在食品工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有的能够改善肠道菌群,有的能高效生产蛋白,帮助实现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有行业调查显示,近些年我们批准审批公告的新食品原料有大约1/3批准以后已经在规模化的食品企业里得到了应用。所以可以说,我们的新的食品原料的审批,在满足群众营养健康的新需求同时,也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刚才记者提到的一些公众可能对新食品原料的审批安全性不太了解,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首先,我们强调一点,像食药物质目录修订一样,“三新食品”的审批,它的核心也是要审查食品食用的安全性。主要依靠的就是刚才李宁主任讲的,要对它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审查。需要开展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像标准制定一样,也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首先要经过专家组的初审,通过以后,还要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行业的意见,还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每一个环节如果有人对食用的安全性提出任何的质疑,我们都要认真逐一研究,确保我们“三新”食品的审批能够依法、科学、公正、透明。所以,我们对“三新”食品原料审查的安全性,我们有理由是感到放心的。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食源性疾病我们以前都叫食物中毒,现在世界卫生组织规范了名称,都叫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就是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有毒动植物导致的疾病,家庭也是特别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场所。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其中有一个重要网络就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从2010年到去年我们监测的数据显示新利体育,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有2万多起,占总事件的50%;发病人数大概8万多人,占到总数的大概25%;死亡人数1423人,占总的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的85%。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特别需要关注的,食源性疾病死亡病例都来自于家庭,在家庭经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排在第一位的主要是采食毒蘑菇中毒。从2010年到去年的监测显示,因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病例约占家庭总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50%左右,就是一半都是由毒蘑菇中毒引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居民误采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毒蘑菇中毒不光发生在农村,在城市里也经常发生。大家如果关注的话,最近几年北京也发生了几起因居民在绿化带、公园采食野生蘑菇,误采了毒蘑菇导致中毒。毒蘑菇肉眼是比较难辨的,民间有一些辨别的方法,其实有一些是不靠谱的,而且毒蘑菇中毒症状是特别凶险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家庭经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还有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排在前两位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原因是在家庭烹调过程中,做饭的时候生熟不分、生熟交叉污染或者储存不当所造成的。在家庭预防这类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好的做法就是一定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在这里我也强调,一个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等,这都是比较重要的。
另外,近五年,我们国家也连续发生了多起由酸汤子,还有河粉等发酵食品,以及泡发木耳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的事件,这些食品的制作特点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长期浸泡,如果在浸泡过程中污染了,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这个菌污染,就会产生米酵菌酸,就容易引起中毒,而且这个米酵菌酸对我们机体的多脏器可以造成损害,致死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家庭如果制作这类食品,特别是酸汤子等这些发酵食品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原料的安全性,比如酸汤子主要用玉米面做的,这个玉米面原料就不能被污染,一定是安全的,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勤换水,保持这个过程是清洁的,而且是低温储存的,储存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一旦发现霉变了或者有异味,就不能食用。另外,泡发木耳过程中,时间也不能太长,如果泡发过程中发现木耳发黏了,有异味了,这个也是不能食用了。
老年人肌肉衰退容易导致摔倒,这已成为了常见的健康问题,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带来了风险。请问如何通过合理膳食延缓肌肉衰减?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增龄伴随的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正像您提问当中提到的,肌肉衰减是我们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与年龄增长有关。一般来说,我们成年人40岁以后肌肉就开始衰减,70岁以后肌肉衰减的速度就会更快。肌肉衰减,体能就会下降,生存质量也会降低,尤其会增加跌倒和死亡的风险。所以,怎么样来倡导合理膳食,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进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当中重要的一环。家庭或者养老机构应该给老年人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并且要容易消化和吸收,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消化机能和对食物的利用功能都有所下降。同时要关注蛋白质的摄入,因为它跟肌肉衰减很有关系;还要注意增加摄入新鲜的蔬菜,尤其是深色的蔬菜和新鲜的水果。
这里面有几个具体的原则和建议,一个是保证每天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的摄入。刚才讲了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肌肉的重要营养素,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以延缓肌肉衰减。但是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老年人说你们经常提倡我们要清淡饮食,所以他什么动物性食物都不吃了,实际我们说的清淡饮食是要减少油、盐、糖,而不是光喝粥、光吃蔬菜,肉类食品就不吃,这都是一种误区。所以,很多老年人因为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他就不敢多吃肉了,但我们要强调优质蛋白的供应对减少肌肉衰减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可以提倡多吃一些含脂肪比较低的比如鱼虾、禽肉,脂肪含量比较高的畜肉少吃一些,但也不能不吃,避免因此而造成缺铁性贫血这样的情况。
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当中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专门制定了膳食指南,按照里面的要求,完全可以预防我们肌肉衰减症的发生。
另外,我们也提倡不要集中一次性吃大量的蛋白质,这些食物可以分到一日三餐当中去。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老年人在冬天,在保温保暖的情况下,也能够有一定时间去户外活动活动、晒晒太阳,通过晒太阳能够补充维生素D。如果一些老人,因为牙齿脱落或其他疾病吃不下东西,或者吃下东西以后消化不行,这个时候可能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多种微量营养素,来防止肌肉衰减的发生。
近年来,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敏感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方面,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每一个县级区域的基础上,也一直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着力提升监测信息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我们在积极推进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及时性的工作,通过将医院的HIS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能够及时上报、上传,大力提升了我们病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积极大力提升监测网络的灵敏度。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试点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多点触发机制,也就是食源性疾病报告,不光在医院报,还需要在药店、学校、社区等等,将监测的触角和哨点从医院延伸到学校、社区和药店这些地方,来使得我们食源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织密织牢食源性疾病风险的监测网络。
三是大力提升监测风险预警的科学性。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风险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根据这些数据,初步构建了国家主要食品类别里面相应风险因素的时间、空间分布模型,并绘制了食品安全风险地图,我们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相应的季节和气候等因素,根据风险大小来及时预警,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全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下降了11%,死亡减少了34%,特别在云南、湖南、贵州等毒蘑菇中毒高发区,中毒事件和死亡病例都有明显下降。因为在这些省份,一些地区村民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所以这些省份容易发生毒蘑菇中毒。但是这几年通过多方面综合措施,有了明显下降。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个食源性疾病风险地图的页面,从这个地图可以清晰地展示食源性疾病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这个页面展示的是一个毒蘑菇中毒发生的情况,是近一年来的发生情况。我们从地图可以看出,毒蘑菇中毒发生的特点,颜色不同深浅代表了毒蘑菇事件的多少,颜色最深的反映的就是毒蘑菇中毒最多的区域。点进去还可以看到每个省不同地区和县级的发病情况。左上角这个图是显示我们国家近五年的毒蘑菇中毒发生的情况,近两年,无论是毒蘑菇中毒事件还是死亡病例,都有明显下降。刚才说了,云南、湖南、贵州等多省,针对高发地区、高发时间、高风险人群,做了多方面的防控措施,包括风险提示、科普解读、风险预警,还有提高医院的救治效果等等,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这个场所,右上角的信息,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经过关联分析、大数据分析,如果发现比往年的基线有提高,我们就实时预警。
以这个展示的页面为例,每一类食源性疾病,包括化学性的、微生物性的食源性疾病,都可以通过风险地图展示来分析,大大提升了监测预警的科学性。谢谢。
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值得珍惜。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怎样有效引导反食品浪费?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反食品浪费不仅关系到资源节约和社会文明,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和供应保障,也关系到大家合理的营养和身体健康。国家高度重视反食品浪费工作,2021年,专门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中央也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批示和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结合我们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做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倡导的力度,把反食品浪费和营养健康宣传融合起来。比如我们指导中国营养学会等向社会公布了“珍惜食物 合理膳食”倡议,提倡“公勺公筷”和分餐制,从疫情开始阶段我们就集中推进这项工作。大家知道,都用了“公勺公筷”之后,就可以放心打包,分餐制实行以后,就减少了食物的浪费,倡导供餐有度、落实光盘行动。另外,我们还与教育部门在学校里推进学生的食育教育。因为我们知道,好的饮食习惯要从小抓起,我们培养学生不偏食、不挑食,要培养爱惜粮食的美德。在全民营养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等一系列的专项活动,以及日常宣传活动中,我们主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加强和群众的互动和交流,推动我们合理膳食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另一方面,我们要抓先行先试积累的经验。大家都知道,餐饮行业是相对食品浪费比较普遍的一个领域,我们把它作为重点,和相关部门、协会一起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促营养健康的活动,重点以控制油、盐、糖的使用为重点,积极推进建设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我们一些主要措施包括,比如在管理方面,我们要求建立台账制度,需多少就用多少,按需采购,避免浪费。在供餐环节,我们倡导改良烹饪方式,比如煎、炸、熏、烤等方式可能就消耗比较大一些,还有一些用油特别多的菜,我们一定减少它的频次,还推出一些小份菜或者半份菜等等,引导合理点餐、按需取餐,不要浪费。在就餐环境建设方面,比如我们在就餐现场摆放一些体重计、血压计等等,方便大家称称体重,看看自己是不是体重高了,血压是不是不太正常,血脂是不是高了,一些食品标识中,比如油含量比较低一些的、脂肪含量少一些的食品,我们鼓励大家多吃这样的食品,也是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总的来说,我们在餐厅的就餐环境方面,要有一些提醒,大家适度消费,注意健康。
另外,2021年,我们在北京海淀区马连洼街道还做了专门的试点工作,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相关单位做了调查和统计,有15个单位的食堂参加了营养健康食堂建设,他们人均每天食用的油,从57克下降到23克,人均每天的添加糖的摄入量,从15.6克下降到11.5克,并且每餐下来,餐后的厨余垃圾也大大减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这些措施和样板经验的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从反食品浪费中受益。谢谢!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关注到儿童少年肥胖问题比较突出,想问一下目前全国青少年肥胖状况如何?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呢?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用20和10来回答。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大概是10%,并且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个趋势现在还是比较严峻的,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跟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膳食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吃得多、吃得不合理以及不健康,动得又少,这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控制的措施,就是要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要多运动,保持吃动平衡。
一是控制能量,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儿童青少年处在身体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营养一定要均衡。我们并不提倡说为了控制体重,就吃得少,甚至有的孩子营养反而不够,出现了缺乏。二是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而且尽量少吃高油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因为根据我们调查发现,5%的儿童青少年糖的摄入量超过了WHO的建议值,这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最后我们要强调,家庭要营造合理膳食的良好环境,父母也是要有率先示范,帮助孩子、整个家庭都一起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谢谢!
习指出,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请问我国居民目前膳食结构存在哪些不合理问题?从营养健康与食物供需上,国家考虑要采取哪些措施呢?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好,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大的方面来讲,我们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基本能够达到膳食推荐量的要求。但是,从具体的细分来看,我们的膳食结构还存在着不合理。一方面,我们国家人均的烹调用油,还有像猪肉、粮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偏多的,已经超出了膳食的科学推荐量,尤其是烹调用油超出了推荐量的40%多,猪肉超出了30%多新利体育。另一方面,像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还有新鲜疏菜、新鲜水果,这些都摄入明显不足。跟推荐膳食量相比,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59%,新鲜疏菜低于推荐量的47%,奶类及其制品,还有新鲜水果与推荐量的差距就更大了,达到90%左右。
刚才丁所长和李宁主任也都谈到,奶类及豆制品实际上是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物,无论对于老年人、儿童,还是对于上班族的健康都是有积极作用,吃少了也是不合适的。
针对饮食健康的这些不合理情况,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按照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原则,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个原则,我们要和相关部门一起,从食物的消费和供应保障两方面同向发力,促进我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健康。
从消费端来说,我们要加强针对性的营养健康的科普宣传,引导大家会吃、会选,要主动调整我们的饮食习惯,该减的减,该增的增。比如油吃的太多了,我们要大力减少食用油的过量消费,奶、豆制品、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全谷物食品,就是大家说的粗粮要稍微多吃一些,这样可以减少高血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犯病的风险。
从供给端来说,我们要保证想吃的有得吃,要吃得到,我们就要针对不同人群,老人、小孩、上班的同志,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新利体育,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生产更多的营养素密度更高的食物。所谓营养素密度更高的食物,就是不增加能量的情况下,还是吃这么多的食物,同样的食物提供的营养素更多。
另外,规范食物营养强化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针对在特定的身体状况下,甚至有一些在特定的疾病状况下的这些人群,对他们的营养提供支持。经过这些措施,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提升食品营养和品质。谢谢!
当前支原体肺炎和流感发病比较多,很多群众对调节饮食防控疾病比较关心,能否从食养和健康的角度给大家讲讲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增加营养,来抵御感染、促进康复呢?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现在进入冬季以后,确实呼吸道疾病也越来越多。合理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也是预防和促进疾病康复非常重要的手段,对呼吸道疾病也同样有效。在这里也提醒公众,特别是孩子、老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在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营养。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这是根据我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的八条原则,来安排一日三餐的饮食。这里面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生病期间有很多人可能因为胃口差,蛋白质摄入量反而低了,而不利于他的免疫力的恢复。同时,也注意适量摄入全谷物、豆制品,每天保证足量的饮水,烹饪可以清淡一点,但也还要注意能够摄入多种食物。
第二,加强生病期间的食养调理。根据食物属性以及患者的相关症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适宜的、刚才田司长讲到的食药物质和食养方法,还是对疾病的恢复非常有利的,对症进行食养,能够起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当然必要时要去医院及时就诊,千万不可以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所谓偏方、经验方等等。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前期也组织营养学、中医学领域的有关专家,针对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提出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食养方,可以提供给公众来使用。比如说,像发热恶寒,可以选用白萝卜蜂蜜水、葱白豆豉饮,有咳嗽可以选用玉米须橘皮水、无花果冰糖水等等,出现了咽喉疼痛可以食用梨汤、桑叶菊花茶等,还有干咳少痰、咽干盗汗等不适的时候,可以选用百合银耳羹、山药杏仁粥等等。
另外,冬季在注意做好保暖的前提下,也希望大家多到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做到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还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里或者单位里有发热、咳嗽或者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适当消毒,没有感染的人员也要加强个人的防护,比如佩戴口罩,或者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等等。相信大家通过这些努力,能够保持好我们的身体健康。谢谢!
谢谢丁所长,谢谢各位嘉宾,我们的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聚焦“提升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也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召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