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400-023-4865
中国农业大学农耕文化实践营地 零距离接新利体育触顶尖农业科技
新利体育十一月末的北京已入冬,西山下的农田进入农闲阶段。初秋时,师生们种下的小麦,已经冒出头,绿油油的幼苗浇完冬水,为越冬做足了准备。园子里,农学院师生正在移栽麦苗,从实验室到农田,这批带着粉色标签的小麦,将为抗病性研究贡献出关键的试验数据。这里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西辛力屯村的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也是市民可以零距离接触顶尖农业科技的地方。
得益于多年的公益性科普,不久前,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研等资源优势,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了解农耕的前世今生,甚至可以看到未来农业的样子。
服务内容:实验站面向北京大中小学及市民,开展科普宣传和劳动教育活动,打造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讲座等十余门特色鲜明的课程
在二十大报告中,三农工作高频出现,报告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与此密切相关,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呈现出未来农业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距离学校最近的京内综合实验站,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新利体育,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直属教学辅助机构,上庄实验站也是建设“种业之都”和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一个重要创新源头,尤其是国家主要粮食作物优质良种的育种研究,实验站致力于提高粮食高产稳产良种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服务育种,是实验站承担的重要工作之一,站里设有专门的育种地块,师生每年在此进行新品种的繁育工作。实验站农田分布在西辛力屯村白水洼路两侧,与村里的大田块不同,占地1240亩的实验站,农田被划为不同的小地块,精细化种植着多种试验品种,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白菜、橄榄菜以及中药材等,试验田星罗棋布。
记者在试验地一块小小的田畦里看到,农作物上边插着不同的标签。农作物培育新品种不同于其他领域,在实验站开展的育种科研工作,正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发展。
在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公示中提到,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将推进中国农民丰收节化风成俗深入人心。此前,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首次提出并举办了“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聚焦农业科普,助推科技转化”。
2019年10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在上庄实验站举办。现场,来自全国农林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众多科研成果专利及农业新产品、新技术集中亮相,将科技融入丰收季,展现了农林高校科研领域的先进成果。
“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正是为了试图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依托我国农林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共同搭建全国农林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推广与转化交易平台,致力于让更多科技成果“用起来”。“当时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全国20多所农林高校,搭建起了这样一个平台,以科技为引领,展现农业先进成果,同时根据农民的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副站长李彦明表示,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有葡萄新利体育、无花果、猕猴桃等新品种试吃,还有先进的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等在现场展示与交流。
今年一开春,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旱稻田间试验、玉米变量施肥研究等90余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落地上庄实验站,这个数量在近年来呈现增加的趋势。李彦明向记者介绍,这些实验项目都是在农业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探索。
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不良因素之一,作为我国的主粮作物,水稻种植灌溉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掘旱稻的优异抗旱基因,对于稻作抗旱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七月份,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团队发现旱稻抗旱新基因DROT1,国际知名综合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在这重大研究成果背后,是专家教授多年累积的田间实验。从2004年开始,李自超教授在上庄实验站种水稻和旱稻,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目前,李自超教授团队发现的DROT1基因,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农业部认定为具有重大育种价值基因。
“实验站每年支撑项目达到100余个,100余名科研人员在站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包括院士等农业领域顶尖科学家。”李彦明介绍,像这样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顶级大师,为实验站开展农业科普和劳动教育提供了雄厚师资。
李彦明说,师生们在传播农业技术的时候,本身就是在做科普。耕读教育让市民知晓农耕是立国之根基,师生们对农田的付出与感情,是可以看得见的,当孩子们看到教授甚至是院士在农田里辛勤耕作时,会因此受到教育和启发,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喜欢上农业。
11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邹东云收到了来自实验站师生送来的无花果新品种,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果树系教授马会勤团队师生,收获的最后一批无花果。邹东云说,实验站既要协助师生服务好实验项目,还要保护好这些科研材料。一早,马会勤带着实验室团队学生来到了上庄实验站,进行果树越冬的最后准备,浇冬水、打石硫合剂、蒙大棚保温被,在关棚前新利体育新利体育,同学们采摘了所剩不多的无花果和葡萄,并刨掉了淘汰的无花果树。
随着冬天的脚步临近,葡萄和无花果采收结束,这也是师生们今年最后一次来实验站,随后这些果树也将进入“休眠期”。师生们将更多在实验室,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果实品种的评定等工作。
从五六月果树发芽开花时起,实验室师生的农忙,会持续整个夏秋季节,直到树上的果子采摘完。在马会勤的团队里,有二十多名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的基因功能研究基础科学,无花果和葡萄新品种培育新利体育,以及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方法创立和改良的科研工作。
在站博士后宋苗语,已经在农大6年时间,硕士期间研究草莓,博士期间研究葡萄和无花果。宋苗语说,“一个优质的品种,从早期的杂交筛选,到最后的推广上市,至少要经过三五年的时间。”
在实验站里,马会勤团队培育的葡萄和无花果,是市面上见不到的新品种,这些育种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在葡萄大棚里,还种植着50多个葡萄品种,不同品种标记着不同的编号,其中编号为“5”的葡萄品种,是团队师生经过多年试验,培育评估出来的红果肉葡萄品种。宋苗语说,“这是我们的特色品种,花青素含量高,香气也更浓,目前正在进行新品种审定,有了新品种权将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目前,无花果在市场的发展中,对新品种的需求趋于耐储耐运型,团队也对此研究出新品种。在四川省内江市的无花果之乡威远县,马会勤和学生定期到当地指导农户种植无花果的技术。随着团队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葡萄和无花果种植技术知识在更多更远的地方传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