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400-023-4865
新利体育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利体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年12月,《“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指南。
“三农”工作的重心由农业现代化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立足我国小农众多、人地关系突出的基本现实,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多方统筹、协同并进。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扩大食物供给,早期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序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和良种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发展,为推进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总目标。新时代以来,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利体育,新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加关注“三农”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解决包括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等在内的现实问题。概括来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面临三大约束。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由于资源有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始终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已经达到5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要素稀缺程度不断上升,加之21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农业高技能从业人员供给需要加强。过去一段时期,为了确保世界9%的耕地能够养活18%的人口,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基本目标,中国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环境压力,化肥和农药减量已经成为硬约束。
二是农业科技支撑有待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一定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以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实现基本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需要加强储备,在区域内实现农业机械发展。夯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大问题的技术支撑,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开展广泛而良好的合作。
三是增强城乡之间发展平衡性和充分性。全面脱贫攻坚的如期完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长期存在。地区差距也反映在收入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尽管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仍有下降空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构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重点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的前提下,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二是以农业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抓手,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融合市场活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抓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坚持规划引领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统筹安排,实现城镇和农村的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是乡村建设行动的核心,缩小乡村与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新利体育,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染治理,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是三项主要抓手。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建设的支撑,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健全人才返乡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手段。
第三是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土地和金融是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两大主要约束。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制度改革的主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保障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是农地制度改革的三大主题。金融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本质在于回归本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进而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
第四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常态化的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提高脱贫摘帽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大关键措施。上述举措的落实有助于脱贫群众更好地分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第五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城乡要素市场制度障碍,提高城乡要素双向配置效率,减缓和改善农村要素单方向流出的趋势,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动能。二是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新利体育,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新利体育。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新利体育。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