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400-023-4865
新利体育四川三农新闻网-资讯
新利体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2023)》在京发布
(龙新)5月8日,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在2023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上联合发布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2023)》。报告遵循关键绩效指标理念,构建了评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的指标体系,从互联网推广活跃度、关注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市场竞争力等5个维度,对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网络销售额排名靠前的5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了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监测评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力取得明显进展,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水平提升较快,在消费者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据监测评估,5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均值为70.65,其中,有43.8%的指数值高于平均水平,有27.8%的指数值超过75。从分类来看,茶叶类品牌最高,均值74.70;果品类品牌次之,均值为72.65;食用菌类、水产类、粮油类、林特类均值超过70。但也存在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传播意识不够强、传播手段有限、传播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报告指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培育打造农业品牌的重要阵地,成为促进品牌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研究,对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品牌深度融合,加强电子商务和农业品牌协同发展,持续跟踪监测农业品牌成长状况,不断调整提升品牌打造方式,推动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记者 邓俐)“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集成配套,我们有效解决了‘稻油轮作’存在的茬口矛盾、劳力紧张等问题,能够实现油菜亩产2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600公斤的目标。”5月6日,在川渝稻油轮作与新建高标准农田高产高效种植现场观摩会上,重庆市农科院院长苟小红表示,科技创新促进了“稻油轮作”扩面积、提单产、优品质、降成本。如今,在重庆垫江双河口村的油菜田里,轰鸣的收割机正在抢收菜籽,另一侧已翻耕打浆的泥田里,村民抢抓农时抛秧,秧苗散作“满天星”,不疏不密地落在泥上。川渝地区是我国冬油菜核心产区,种植面积接近2500万亩。“稻油轮作”为主要的栽培模式,被作为深挖粮油面积、拓宽增收渠道、土地用养结合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推广的油菜和水稻品种存在茬口矛盾,尤其是在中低海拔稻区更加突出。”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子超分析,川渝中低海拔地区中稻须在3月上中旬播种,抽穗期才能躲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而油菜的收获期在5月初,正常播期的中稻秧龄过大,不适合机插,而人工栽插,缺乏劳动力且成本高,不适用大户规模化种植,成为制约稻油产业发展的“卡点”。鉴于此,重庆通过选育推广耐寡照、耐高温、适宜淹水直播的优质稻品种,以及耐湿、抗病的高含油双低油菜品种,运用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油菜田晚中稻直播、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等技术,解决了因稻田排灌不畅、油菜播栽窗口期短、水稻播栽茬口矛盾等导致的低产问题。同时,针对川渝丘陵地区高标准改造生田陷机、田面不平、交田时间偏晚以及缺水等问题,重庆在实践中总结出四种“应急种植技术”,确保满栽满插。“一是缺水田应急种植技术,采用中早熟中稻品种,以旱耕旱播方式种植。二是田面不平、打浆陷机田应急种植技术,采用能淹水发芽的中熟中稻品种,以水旱复合直播。三是晚播应急种植技术,错过正常播种期、有水源保障的田块,进行晚中稻、一季晚稻或晚稻直播种植。四是机插陷机田应急种植技术,有水源、能平田打浆,但机插易陷机的田块,采用抛秧种植。”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专家李贤勇说。“川渝一家亲,川渝粮油产业一直携手奋斗、融合发展。共建西南地区‘国家粮仓’,更是凸显了新时期川渝农业在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版图中战略大后方‘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地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倡议,川渝地区共建优质粮油标准化示范基地,坚决稳住粮食面积和产量;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加强粮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共同实施“优质粮油品牌打造工程”,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特色高效粮油产业发展。
(赵静 记者 李全民) “我从2010年开始出门打工,多年来独自辗转于广东惠州、广西梧州、陕西咸阳、汉中、西安等地,一干就是13年,现在已是不惑之年,回想和家人相处的日子总是聚少离多,如今希望在家乡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能更好地陪伴和照顾家人。”来自陕西蜀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苍溪籍农民工代表文彬正在给大家讲述自己多年来的务工经历和感受。 近日,苍溪县在西安市召开在外农民工回引和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入乡创业座谈会,30余名在西安的苍溪籍农民工代表和企业家代表参加此次座谈。会上,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苍溪县委书记张世忠向大家介绍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并诚挚邀请各位农民工和企业家能落叶归根、回报桑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去年以来,为加快推进人口聚集,做实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苍溪县通过组建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全面启动“我为苍溪工业出点力”“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等在外农民工回引系列活动,制作《故土当归》专题宣传片,印制《邀您回家,职引未来》宣传手册,采取“线上+线下”“网络直播”等方式,引导5.1万人加入劳务专业合作社,帮助县内企业招工135人,共回引在外农民工0.85万人。“现在的苍溪,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了,区位优势也日趋明显,营商环境和服务效率也越来越好。”西安苍溪商会会长陈太福正在座谈会上给大家分享近年来回苍溪之后发现的变化。他形容今天的苍溪各类机遇叠加汇集、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他将继续为家乡献计献策、为家乡牵线搭桥、为家乡宣传推介。近年来,苍溪县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将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归巢创业”行动,出台返乡入乡创业优惠政策20条,共培育省级返乡创业明星5人,明星企业4个,建成市级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园7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亿元,回引返乡创业6183人,创办经济实体2061个,吸纳就业1.87万人,先后获评全国第三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和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
(罗彬茹 黄秀林 林立 文/图)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关键时节,峨眉山市各镇村抢抓农时,紧锣密鼓开展插秧作业,确保将水稻全部插在高产期,为水稻丰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绿色秧田近日,记者在符溪镇新乐村的水稻田里看到,农机手开着插秧机在秧田里来回作业,抬升放盘、下降插秧……在机器轰鸣声中,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均匀地植入泥土中,不一会儿,秧田里就铺满了青青禾苗,画上了一条条笔直的“绿线”。据美丽家庭农场经营者赵林介绍,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抢抓了农时,不误生产,为粮食安全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截至目前,农场在新乐村流转了900亩土地面积,已经完成了500亩播种,剩余部分预计将在5月中旬完成。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基础。峨眉山市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等举措,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使用机械作业,持续推广机械化耕地、插秧和收割,不断提高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赵林介绍说,传统插秧每亩需要13名工人,现在只需要操作旋耕机和插秧机的2名工人,一天能完成30亩左右的机插,10多天就能完成剩余500亩田地的机插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20年新乐村高标准农田项目顺利在新乐村落地实施,我们在1956亩耕地面积上改建了1300余亩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新乐村党总支副书记牟小勇表示,目前基本上能达到大型机械畅通无阻施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更大程度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峨眉山市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随着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汉国 记者 李国富)5月8日,雨过天晴。南充市营山县灵鹫镇青山子村熊家沟。秧田里铺上了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来自周边村组的村民纷纷前来下起了订单。“这是我们村的集中育苗基地,面积有17亩,一共有7个品种,不仅可以满足本村栽插所需,还可供应周边村组。”青山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继涛介绍说。“品种由我们自己选择,栽插、收割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一条龙服务,种田更轻松。”村民冯子旭家属于缺劳户,自从村上推行代耕代种以来,原本打算任其抛荒的稻田如今全部派上了用场。青山子村距离灵鹫场镇约6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面积2.5平方公里,有耕地1561亩,水田、旱地各占一半,常年在家人口仅有400余人,其中劳动力不足200人。“3年前,这个村除了有山有水以外,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灵鹫镇人大主席杨小平是青山子村的联村干部,对该村的村情知根知底。他表示,如今,村集体不仅建起了粮油产业园、冻库,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搞起了光伏发电。盘活了土地资源,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青山子村成为了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关键在于选准了带头人。”谈及青山子村的变化,灵鹫镇党委书记李维立一语中的。2013年,在重庆某证券公司分部担任副总的龚继涛回到青山子村,投资60多万元搞起了水产养殖园。吸纳全村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聘请部分有劳动力的村民在产业园务工,参与务工的村民最高年收入达到了8000元。龚继涛的能力和表现,引起了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关注,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2019年底,村级班子换届,时任村纪检员、监委主任的龚继涛顺利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面对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如何破题?龚继涛带领村班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成立青山子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吸引在家的村民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百姓在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同时,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推行订单农业。采取“业主+集体经济”的模式,与重庆、广元,以及美团平台合作,由村集体购买种子,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发展“南瓜+莲藕”产业,业主负责种植技术和产品回收,鼓励农户自主加盟,建成了面积200余亩的南瓜、800亩的莲藕产业园,年产量达1700吨。为解决产品储藏问题,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出资建起了库容100吨的冻库,依托代销代管,每年创收7万多元。盘活撂荒土地。全村300多亩撂荒地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接盘,旱地轮作小麦、高粱,水田种植水稻,村民务一天工,给70元的工资。2022年新增粮食产量47吨,实现收入11万多元,为老百姓增加工资性收入3万多元。2022年底,村上又着手建设光伏发电站,年发电能力可达18万千瓦时新利体育。目前,光伏发电已获得发改部门的批复,每年可新增7万元的收入。为解决农户缺劳的问题,2023年,村上还开始推行代耕代种和土地托管,在营山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行集中育苗、统一管理。盘活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农户缺劳的烦恼。“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35万元,较去年增长59%。”龚继涛说,随着家底的逐渐厚实,下一步村上还计划利用溪河、池塘发展乡村旅游,吸纳城里人到村里来观光休闲、选购地地道道的土鸡、土鸭等农特产品。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周威 杨正红 侯明宏 伍雨楠 记者 严易程 文/图)最是一年春好处,又到莴笋收获时。“我们和成都一农业公司对接了,价格大概是一块六一斤。”这是5月8日,阿坝州金川县勒乌镇新开宗村党支部书记马发勇提着文件包,来到种植户周树辉家,了解错季莴笋生长情况并交流莴笋购销事宜时,记者所看到的一幕。交流莴笋购销一个上午,马发勇走访了6户人家,又到莴笋基地转了转,根据莴笋的长势,目测估算了一下产量,再次拨通了成都欢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电话,交流了莴笋购销事宜。据了解,新开宗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寨,以前村民大都是以种植传统的玉米和土豆为主,附带散养十几只鸡和几头猪,满足自家的生活需求,增收途径主要靠外出务工。2020年,原新开村与云盘村合并为新开宗村,马发勇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一肩挑”。面对乡村振兴实施的大好机遇,马发勇组织村“两委”干部,召回了外出务工的能人,并邀请老年乡贤,一起共谋出路。“要留住人得要让大家在家能够挣钱,在家挣钱就必须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成了马发勇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关键词”。“加强支部建设,让党员冲在前,村民跟支部走,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完善村道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做强原生态纯绿色的农业产品......”两年时间,新开宗村争取项目10个、资金1100余万元,完成通村道路沿线余处,房屋功能性改造200余户,建成活动场所3处,成立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3家,实行“支部+合作社”“支部+致富带头人”“支部+种养大户”等产业模式,培育错季莴笋1000亩、优质羊肚菌20亩、肉牛养殖年出栏600余头、生猪养殖年出栏1000余头的多元发展产业格局,村民收入大幅提升,群众大踏步致富奔小康。在金川县像马发勇一样发挥头雁作用,带领全村实干奋斗的村党支部书记还有很多,比如,带领莫莫扎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的杨国华,实施“一社一品”让角木牛村登上央视“乡愁”栏目的何万秋,把八角塘村泥泞小路变成文化景观路带动乡村旅游增收的秦志刚,带领八字口村种植云杉每年带动农户增收1600余元的王茂军……马发勇(右)了解莴笋生长情况近年来,金川县紧扣“选准、育强、管好”三个环节,采取“一定、三推、五审、四诺”模式,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壮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力实施“头雁能力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制定《金川县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工作方案》,对取得学历提升的村干部县财政奖励1000元,激发学习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 《金川县村(社区)两委干部的管理办法(试行)》,将236名人员按照“一职一备”要求纳入后备干部管理库,进行动态管理,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记者 阚莹莹)近日,记者从农业农村厅获悉,为最大限度降低粮油作物生产损失,今年全省将开展主要粮油作物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时间将持续到10月。活动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农机合作社,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好主要粮油作物机收减损的重要意义,强化全体农机从业人员“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同时,以农机合作社及机手、修理工等为重点,围绕作业质量标准、减损技术、驾驶及维修知识等内容,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要按照农民自愿、就地就近、自备机具、自定地块的原则,在不干扰正常收获秩序、不增加机手负担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机收减损有关工作将纳入2023年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范围。
(记者 阚莹莹)“村里不少用电线路开始老化,希望村支书向供电所反映一下。”“大概在七八月份进行农网改造,村里的电线和电杆、每家的电表都要换新。”这是5月5日,广安市岳池县天神堂村村民何林川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克志有关村上用电设施改造的对话。何林川提出问题不到半个小时,刘克志就进行了准确回复。整个过程记录在微信小程序“川善治”中。近日,我省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试点,助力村级治理数字化、信息化的平台工具——“川善治”微信小程序试运行。截至目前,全省一共有10447个村庄入驻“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服务村民900910人。“川善治”能实现什么?“‘川善治’是四川版的乡村治理平台,也是全省村民的云端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引入了清单制,可实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在线公示,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打开小程序首页,可以看见大喇叭、村民说事、书记公开信、大事记、党群服务日志、三务公开等功能板块。“村里垃圾池破损严重,能否请你们修缮?”“乡村少年宫活动今年还会继续举办吗?”在村民说事板块,记者看到,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答。同时新利体育,在书记公开信、大事记、党群服务日志、三务公开等板块,入驻村的大小事务、办理进度都能够轻松查询。此外,积分制管理也是“川善治”的重要服务内容。村民可以通过小程序查询积分细则,评议规则和积分公示,通过平台中的积分超市兑换奖品。村两委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批审、统计积分。
(记者 邵明亮)日前,水利厅印发《2023年四川农村水利工作要点》,分为推动乡村水务提速扩面、推动农业灌溉提档升级以及推动水库管理提标增效等6大部分。在推动乡村水务方面,《要点》提出:到2023年底,全省开工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60处,维修改造集中供水工程7342处,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62%以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配置率达75%,农村水质合格率达83%以上;完成2000处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千吨万人供水工程通过水利部标准化验收。针对农业灌溉,将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都江堰等6个大型灌区和2023—2025年27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力争年度中央投资完成95%以上;到2023年底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计量率达70%以上;深入实施6处大型灌区和27处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灌区一张图”二期绘制,完成农田灌溉等信息上图工作,打造智慧水利标杆。此外,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月底前,2023年度20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蓄水验收;12月底前,全面完工、竣工验收率不低于50%。
(记者 邵明亮)进入5月,农业灌溉用水逐步增加,进入大春用水高峰期。截至4月25日,全省水利工程总蓄水量约6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约20亿立方米。面对当前的蓄水缺口,今年春灌用水如何保障?“蓄引提调”,千方百计找水5月5日,宜宾市高县沙河镇白庙村党总支书记韦治君来到村里的提灌站检查设备运行情况。“这些水管能高效地将灌溉水源引入农田,确保水稻栽插用水。”韦治君介绍,白庙村共有耕地6393亩,其中水田就有2530亩,过去一直依靠村里的小水渠从清溪河引水灌溉,由于今年河道水位较低,加之沟渠自然老化,末端田块遭遇用水困难。今年,该村在原有灌溉渠的基础上,配套铺设地下管道1300余米,确保所有的田块都能“喝”饱水。随着提灌站内的水泵开始运转,溪水沿着管道奔腾着流向稻田。去年7—8月,我省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水利工程蓄水情况较差,不少地方都面临春灌用水紧张情况。在旱情较重的自贡市富顺县骑龙镇,为确保水稻如期栽插,当地早在今年二三月份就前往富顺县狮市镇、隆昌市黄家镇等地“借水”,共外调水源98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全镇8000余亩的水稻栽插用水。省农村水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近3年数据,水利工程每年平均供水59亿立方米保栽水稻。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全省现有水利工程蓄水还要满足各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全省春灌用水仍处于紧张状态,“由于去年旱情,水利工程蓄水相对减少,在加强蓄水的同时,我们还支持和鼓励通过引水、提水、调水等方式,千方百计找水源。”“旱育秧”“水改旱”,各显神通节水“长势很好,值得推广。”近日,自贡市荣县农技站站长但旭平来到旭阳镇观音坡村查看前期通过旱育秧技术育出的水稻秧苗头。但旭平介绍,今年旱情较重,当地积极推广旱育秧技术,“旱育秧在育苗期可节水80%以上,而且秧龄最长可达60多天,能推迟春播时间,等水栽秧。”而对于那些确实无水栽秧的地块,“水路”改“旱路”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水稻种不成了。”位于荣县的四川羊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员刘忠说,去年,他所在的企业流转了土地,原本打算去冬拦蓄雨水泡上冬水田,但一个冬季几乎无雨,让大伙坐不住了。今年2月,企业采购了地膜、豆种和玉米种子,在水利和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尝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据刘忠测算,种植一亩水稻大约需要300立方米的水,而当下播栽菜豆和玉米,每亩耗水仅为120立方米,是当地现有水资源条件下,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最优解之一。巴中市通江县探索更多节水方式。通江县发展和改革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制定了中、小型灌区农业水价指导价,实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机制,以此作为撬动群众节水的杠杆。“下一步,还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全面做好春灌供水保障。”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实做细水稻保栽计划,预估预判保栽形势,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优春灌供水保障,确保大春作物“应栽尽栽”“满栽满插”。
(记者 邵明亮)“水位有所回升,赶快上报数据。”5月7日,一场降雨过后,达州市开江县宝石桥水库管理处副主任朱宏刚舒了口气,连忙招呼同事统计最新水位。5月1日,我省已经入汛,但由于去年干旱造成水库蓄水缺口,结合今年雨情汛情发展趋势,今年汛期或将面临新形势。达州市开江县宝石桥水库。 肖诗斌 摄旱涝并重 防汛的同时统筹抗旱与蓄水保供4月21日,水利厅、省气象局联合发布我省今年的首个山洪灾害蓝色预警。“这是自2018年起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以来,我省发布时间最早的一次。”水利厅防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4月,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多,但与此同时,截至5月初,全省仍有40余个县(市、区)干旱持续,中度及以上干旱主要分布在攀西、川南及甘孜州南部。去年夏季,我省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导致“汛期无汛”,今年汛期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据省气象局分析,预计今年汛期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较去年同期偏多;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较去年同期偏低;降雨量总体呈“西多东少”分布,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省水文中心也预测,青衣江、沱江、涪江可能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盆地东北部、中南部局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伏旱。“今年汛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旱涝并重,气象部门预测‘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表明今年我省气候年景跟以往有所不同,这也是今年汛期必须面临的新情况。”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汛期很少安排部署抗旱,但今年汛期除了防汛,抗旱将会是水利部门一项新任务。此外,过去水库蓄水一般会在9月底进行部署,但由于去年全省7757座水利水库蓄水“欠账”多,如何在安全度汛前提下,利用今年汛期降雨补齐去年汛末蓄水的缺口,也是一项十分“考手艺”的新任务。防胜于救 提前实施防汛抗旱应对举措4月21日,宝石桥水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把铺盖带进了水库值班室,开始了24小时值班。当天全省正式启动防汛值班,比往年提前10天进入迎汛临战状态。“防胜于救,提早安排行动,抓实度汛准备。”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今年汛期气候预测,我省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气象干旱、高温热浪、山洪地质灾害以及阶段性强降雨和暴雨洪涝,需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在宝石桥水库物资储备室内,防汛沙袋、救生衣、抽水泵等各类防汛物资准备齐全。“汛前已经开展了一次防汛应急抢险演练,但是我们还准备制定新的方案,在主汛期到来前再开展一场防汛应急避险演练。”朱宏刚介绍。针对可能出现的干旱,各地也提前行动起来。巴中市恩阳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启动引水渠的修建,其中,仅凯歌水库就新建引水渠2.4公里,水量较之前增加2万余立方米。记者看到,在凯歌水库两公里范围内,还修建了多个圆形蓄水池。当地水利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些蓄水池都是由山坪塘改建而成,主要用于高温干旱天气下的农业灌溉。在水库蓄水方面,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坚持以需求定目标,充分考虑蓄水消耗、来水偏少、夏季用电负荷增加等叠加因素,“一库一策”制定蓄水保供方案,“特别聚焦川南、川东北等‘老旱区’,根据在田作物和人畜饮水需求,精准高效开展供水输水调度,力争早日实现蓄水目标。”目前,我省已组建12个水利抗洪抢险工作组,落实抢险队伍8300余支、价值4.4亿元的防汛物资;建立抗旱减灾多部门常态化协同机制,分类施策守牢饮水安全、粮食安全两条底线。划出重点 确保水库安全,抓好山洪灾害防御“以前一下大雨就很担心,今年汛期压力小多了。”5月6日,站在李冰湖水库大坝上,什邡市洛水水利服务站负责人指着整治一新的大坝防浪墙和右岸边坡说,这是确保水库安全度汛的底气。由于大坝右岸边坡地质结构不稳定,李冰湖水库在2020年12月被鉴定为三类坝(水库大坝存在安全隐患),当地“不等资金明确”即超前设计除险加固方案,于去年8月完成了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不仅是李冰湖水库,据了解,我省80%以上的水库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工程老化、功能退化现象严重,成为汛期突出的安全隐患。针对防汛薄弱环节,如何强化风险管控?“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是重点,更是底线。”省农村水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实施水毁修复项目150个,完成849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2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汛期,我省还将严禁水库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病险水库主汛期(7月至8月)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同时,加强巡查值守和抢险转移,严防垮坝事件发生。“另外,主汛期‘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需要特别注意洪涝灾害防范。”水利厅防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8月是我省洪涝灾害致人伤亡的集中时段,亦是山洪灾害防御的关键时段。山洪灾害历来是我省防汛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我省已落实山洪防治资金3.19亿元,对2.5万余个山洪灾害危险区按4个等级进行分区分级管理,最大程度减少山洪威胁。针对山洪灾害易发多发区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今年汛期要特别关注龙门山区、地震影响区、盆周山区等高风险区域,盯紧盯牢沟口沟边人口聚居地、不利行洪河道、在建涉水工程工地营地、野游网红打卡地等重点部位。在山洪灾害发生前,通过细化落实“降低阈值、超前预警、提级响应、早撤快跑”等具体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 燕巧)“才运营6个月,已经交易60余台二手车。”丰乐公司总经理叶先翠告诉记者,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位于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中和村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又销售了几辆二手车。叶先翠介绍,二手车交易市场所在的位置本是一个闲置的木材加工厂。曾经,面对沉睡的资产,中和村想盘活但有心无力。去年,通过筠连镇属平台公司搭台、村集体公司参与,当地引入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盘活资源,将此地改造成二手车交易市场,并于10月正式开业运营。在筠连县,毗邻乡镇、乡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的情况并不鲜见。筠连镇的一条特色餐饮街区上,汇聚了全县12个乡镇的特色餐饮,大多数餐馆都由餐饮公司经营。据介绍,这些特色餐饮公司多由毗邻乡镇共同投资,比如筠州九香餐饮就是由筠连镇、腾达镇、巡司镇共同成立的集体经济餐饮公司。筠连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陈世其介绍,为破解资源分散不均、发展动能不足、经营效益不高等难题,2020年筠连县创新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试点,目前建成投运春风山庄、筠州九香茶宴、爱之舟私房牛肉菜等联营实体,实现157个村集体经济全覆盖,收入6912.01万元。
水权改革改什么?●加快明晰初始水权和水资源分配,包括区域水权、取水户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以及公共供水管网用户用水权等4项用水权;●强化水资源用途管理,推进多种形式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最终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水权管理体系。水价改革改什么?●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结合多种水资源用途,采取多种价格管理方式,分用途、分时段确定供水价格;●最终建立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特征和供水成本,促进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价机制。“3+8”试点示范框架是什么?●3:省级重点抓安宁河流域、都江堰灌区、引大济岷工程等3项水权水价研究;●8:指导有关市州及厅直有关单位开展威远河流域、玉溪河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攀枝花市胜利水库及灌区、内江市威远县河口水库、宜宾市南溪区马耳岩灌区、攀枝花市仁和区、泸州市泸县等8处改革试点。(记者 邵明亮 王培哲)立夏时节,攀西的天气已有些炎热。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沉甸甸的芒果压弯了枝条,每棵树下配备了一根灌溉滴管,精准从根部补水。村民李正权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月,芒果就将陆续进入采摘期。以往,在集中灌溉季节都需要排队“抢水”,今年当地村民却十分从容。“水量分配到户,用水定价计量,用不完的水可以拿出来交易,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向其他村民购买。”李正权介绍。不久前,李正权就以每立方米0.5元的价格,向另一户村民胡应权转让了2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权。这笔看似“不起眼”的交易,却是我省水权水价改革迈出的“一大步”。自去年初启动水权水价改革以来,我省已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0宗,交易水量1467.02万立方米,并基本搭建起水权水价改革的“四梁八柱”。南充市蓬安县河舒镇一处蔬菜基地里的喷灌节水设施。刘永红 摄为何改水权不清、水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水资源领域“公地悲剧”5月6日,彭州市敖平镇红岩子西瓜基地内,2000多亩西瓜即将上市。西瓜种植户刘波正在追施水肥。今年,冬春连旱叠加工程施工,影响了人民渠给基地的供水。为解决这一困难,红岩子西瓜基地打了一口水井用于应急灌溉。“多抢水就是多产瓜”,种植户抢着灌溉,如此一来,处于渠道尾段的农户出现了用水难,“被上游抽光了”。走访全川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首先,这与四川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等因素相关。四川多年平均降雨量4889.75亿立方米,但时空分布不均,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人口密集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总量仅占20%,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去年我省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水权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则是第二个因素。“水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长期以来,由于水权不清、水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水资源领域的‘公地悲剧’现象突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谷树忠表示,部分水资源使用者从自己私利出发争取多用水,但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生态破坏、水空间萎缩等后果则由社会共同承担。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管理体制因素,特别是“水资源权利归属不清下的低价使用、无偿使用”等问题也长期存在。在四川,不少灌区采取政策性水价,即按灌面收取固定水费。这导致农户“用多用少都付一样的钱”。在干旱等气候下,水权归属不清导致“无偿取得、先到先得”,农户缺乏节水动力,水资源使用效率偏低。2020年,全省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4,即有一半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在输送过程中被耗损,水资源浪费现象相对突出。改什么明晰水权、改革水价同步推进,完善“水是商品”的各环节李正权与胡应权的这笔交易之所以能够达成,先决条件在于用水权已被分配到了最基层的灌溉用水户。何为水权?水利厅水权水价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解释,广义上的水权是与水资源有关的各种权力的总称。由于水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因此可以拿来交易的水权是指水资源的使用权。过去,四川大部分水资源的使用权依靠行政分配。都江堰灌区每年召开春灌供水会议,就是安排协调各个灌片当年的用水总量。“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根据常年经验作出的行政安排。”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水权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快明晰初始水权和水资源分配,包括区域水权、取水户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以及公共供水管网用户用水权等4项用水权。那么,水价改革又是什么?为何要与水权高度“捆绑”?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供水自然会产生成本。而水价改革是指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结合多种水资源用途,采取多种价格管理方式,分用途、分时段确定供水价格。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怎么给水利工程供水进行合理的定价。“它们本是不同的两个事项,但四川选择将二者放在一起推进。”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水权与水价密不可分。从重要性来说,如果把水价比作“一楼”,水权就是“二楼”,没有水价作为基础,水权改革就无从说起、没有意义。而如果一个地方的水资源是无限的,获取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那么水权也没有进行分配与明晰的必要。“水资源和土地、电、气、油等资源要素一样,都是要有明确的产权才能成为商品。”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开展水权水价改革,主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水权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促进节水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价机制,最终,完善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怎么改走出认知误区,将水权初始分配作为“先手棋”想要扭转现状,必须推动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权水价改革是重要抓手,但也是块“硬骨头”。具体怎么改?“提升对水权水价改革的认识和认知,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所在。”郭亨孝坦言,去年初我省下决心启动水权水价改革时,部分同志有不同意见,认为四川总体上不缺水,改革没有紧迫性。因此,走出思想上的“两大误区”是首要任务。第一个误区——改革意味着水价要涨。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解释,水权水价改革的本质目的是提升水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特别是利用水权分配确定用水限额、规范用水类型。如果合规、节约用水,水价并不会上涨。第二个误区——收水费等于增加群众负担。这一认知,在农业用水领域最为明显。此前,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水费成为为数不多仍在向农户收取的费用。但水本身是商品,与种子、化肥等农资要素并无差异。“当前,很多地方财政条件较好的地区,选择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替用水户缴纳水费。”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对水权水价改革认识还不到位的表现。因为,收取水费的目的是要利用价格杠杆撬动节水。到底怎么改?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认为,立足四川省情和改革逻辑,明确江河流域水权分配、水资源用途管制、水利工程分类水价等制度是当务之急。在具体顺序上,则遵循先易后难等原则,按照先水权、后水价、再交易的次序推进。而水权初始分配,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前提中的前提。唯其如此,才能加快构建全省初始水权分配体系。“明确各家的用水权益,就是确权的过程,有了明确的产权,才会有水价等下一步改革。”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成效初显“3+8”试点示范,为全省改革打响“头炮”“那笔交易完成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谈到去年8月我省完成的首单水权交易,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田卫士打开了线月,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转让方,将近年来节余的老鹰水库200万立方米地表水的取水权,以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资阳海天水务有限公司。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拥有500万立方米/年的取水权,但由于近年来供水区域节水化改造,用水量大幅下降,每年取水权都会有结余。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笔水权交易是我省水资源配置管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的一次重要尝试,让“闲置”的水资源向“增值”流动,让用水单位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转变。统计显示,自去年初启动水权水价改革以来,我省已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0宗,交易水量1467.02万立方米。相关改革如何在全省铺开?在全省层面,相关改革正在分类推进。具体来说,围绕用水需求较多的成都经济区、工程性缺水的川中川南地区、水资源经济价值较高的攀西地区等重点区域,兼顾自然流域与水利工程、存量工程与增量工程等实际,针对性开展改革试点。目前,经市县申报、专家推荐、省级遴选,我省确立了“3+8”试点示范改革框架。即省级重点抓安宁河流域、都江堰灌区、引大济岷工程等3项水权水价研究,同步推进威远河流域、玉溪河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攀枝花市胜利水库及灌区、内江市威远县河口水库、宜宾市南溪区马耳岩灌区、攀枝花市仁和区、泸州市泸县等8处改革试点。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11个试点项目涉及流域、灌区、水库、区域等4种试点类型,打响了“头炮”,让我省水权水价改革迈出了“关键步”。这些试点,都将为下一步相关举措在全省铺开提供参考和借鉴。例如安宁河流域,已将水权分配到县一级,并细化了水权指标,即由县级按照给定的水权与用途要求,在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上进行细化。
(记者 祖明远)近日,梓潼县石牛镇雁门村开了一场访廉问廉坝坝会。从撂荒地管理到住房周围排涝,群众现场提问,村干部现场回答。类似的场景,正在梓潼县181个村(社)陆续上演。聚焦乡村振兴,梓潼县纪委监委启动“访廉面对面”,通过“一问一答一评”,公开解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群众代表向村两委等公开问廉,被问廉党员干部直面问题、正面作答。对不能现场解决或答复的问题,由村(社)党组织书记表态承诺,明确时限,接受群众监督。为确保问出满意、访出效果,该县纪委监委成立督查督导小组对“访廉面对面”进行全过程监督,将各村表态承诺事项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定期开展“回头看”。截至目前,梓潼县累计开展“访廉面对面”活动84场次,督促解决出行难、用水难、房屋审批新利体育、政策咨询等各类民生问题267个,提醒谈线余人次。
(记者 祖明远)5月4日,在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的果园里,“本土专家”李同贵正在指导同村的种植户谌蒙飞对柑橘进行疏花作业,“要把枝头顶上的花疏掉,以免以后长成‘太阳果’。”九合村是当地柑橘主产地,种植面积达2万亩,近两年产量累计9300万斤,产值累计4.7亿元。村里的种植户多了,对技术的“渴求”也在增加。柑橘种植户曾云虎感叹,“去外面果园,一些关键技术对方往往不愿意教。”针对柑橘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当地政府实施“三三三”工作法,形成“特聘专家+本土专家+熟练人才”的“三级人才链”。目前,花荄镇已遴选“本土专家”培育对象37名,成功培育11名,完成“一对一”产业辅导服务签约农户100余户。在“本土专家”指导下,曾云虎学了不少种植管护的新技术,“每亩单是化肥成本就节约了200元左右。”
(记者 祖明远)5月4日,三台县灵兴镇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医护人员与乡村医生一起,上门为辖区老年人开展个性化诊疗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化解老年人看病就医难题,三台县以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选派全科医师(含专科医生、乡村医生)、公卫医师、注册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组成家庭医生个性化诊疗服务团队,为慢性病人、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村民家中,医护人员详细宣讲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让村民了解个性化诊疗服务及免费服务的相关信息,并为每一个签约家庭发放家庭医生联系服务卡。同时,团队医护人员还为村民免费提供常规体检,并建立健康管理卡。截至目前,三台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般人群签约覆盖率达71.32%以上,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82.15%以上,特殊家庭、残疾人签约覆盖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达到90%以上。
(记者 邵明亮 韦维)5月8日中午,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双碑村索溪河两岸的大片农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插秧。“今年插秧早!”村民陈平英说,通过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给索溪河补水,当地水稻栽插时间比过去提前了20多天。乐至县地处川中旱区,过去仅靠当地蓄水和降雨来保障大春生产,常常因为“等水”而延至6月插秧。如今,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来水,让这片土地得到了岷江水系的滋润。都江堰灌区春灌期间的美丽景象。 都发中心供图灌溉面积在扩大 成全国第一大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灌区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年轻的一个灌区。”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供水科科长陈昌兵介绍,该工程自2021年7月正式通水以来,在春灌和夏旱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昌兵清楚地记得,去年我省多地遭遇严重夏旱,乐至县也不例外。7月中旬,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晴热天气让当地出现中度气象干旱。加上全县40余座病险水库正开展整治,导致全县灌溉用水紧缺。为缓解旱情,乐至县政府向都发中心申请了应急供水。“当时不是春灌供水期间,用水指标也没有提前计划,但考虑到严重旱情,就特事特办,向乐至输送了2000万立方米的水,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旱情。”陈昌兵说。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以来,经过历朝历代修缮、扩建、扩灌,其农田灌溉面积目前已扩展至1133.2万亩,是全国第一大灌区。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涉及成都、绵阳、德阳、资阳、眉山、乐山和遂宁7市40个县(市、区),承担着为灌区内2000多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及其他综合用水的重任。“目前,都江堰灌区还在建设中。”上述负责人表示,毗河供水二期工程有望今年开工,待二期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管理方式在进步 由“九龙治水”变“一龙管水”“都江堰水利工程持续运行2200多年来,不仅物理灌面在‘成长’,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从未止步。”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21年11月都发中心成立以前,整个都江堰灌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处核算”管理原则。“这种管理体制的问题就在于,名义上灌区水管单位是管理局的下设单位,但实际上人、财、物全是分开的。”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都江堰灌区启动一体化改革,建立1个中心并下设8个灌区管理处,灌区内水资源均由都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破除了过去分割管理的制度藩篱,从“九龙治水”变为“一龙管水”。改革之后,成效初显:这两年的春灌,都发中心统一调度,采取轮灌、突击供水、错峰供水等措施,保障用水高峰期丘陵灌区不断流,平坝灌区与丘陵灌区同步栽秧,形成水资源管理与配置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随着灌溉面积持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都江堰灌区的服务、管理也迎来新挑战。“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亟需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都发中心已将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作为推进智慧水利的一大抓手。走进新建成的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30.72米、高5.76米的智能液晶显示屏,灌区地形地貌、渠系分布等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目前,都江堰灌区数字孪生建设正加速推进,并已经在渠首枢纽先行先试,初步建成了渠首数字孪生平台。在该平台上,已基本实现对物理渠首全要素和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延伸阅读护航“天府粮仓”以价格杠杆撬动节水4月5日,2023都江堰放水节活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飞沙堰举行。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杩槎开处,一江春水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从4月开始,成都平原各地陆续开始泡田、插秧。放水节的举行,也拉开了都江堰灌区今年春灌的序幕。去年,都江堰灌区全力保障了上千万亩灌溉面积、20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今年如何护航“天府粮仓”?“去年灌区遭遇严重旱情,给灌区水利工程蓄水造成一定缺口。”都发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形势研判,今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将完善调水预案,科学调度水量,确保灌溉面积1133.2万亩、水稻栽插面积596.9万亩。另一方面,都发中心还将指导灌区各处推广应用田间节水灌溉、秸秆覆盖等抗旱保水技术,提高渠道工程防渗能力,强化工程节水。此外,都江堰灌区正全面推进水权与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机制,探索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以价格杠杆撬动节水。
(记者 张敏 袁城霖 邓涵予 杜杰)5月,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里,大片茶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景象。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捐赠的白茶苗“白叶一号”落户青川。5年时间里,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白叶一号”在青川扎稳了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致富茶”。截至目前,青川县共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今年,青川已产出“白叶一号”鲜叶2.73万斤,干叶产值将达2000余万元。不仅在青川,“白叶一号”的美名在四川广传,并带动它生根多地。它就是浙江和四川共同种下的一粒“种子”,正孕育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果实”。“白叶一号”已在青川扎根。 高志农 摄增收:“清贫村”靠白茶变富裕村“卖了200多元。”5月9日,在青坪村村委会旁的茶叶收购点,60多岁的村民齐树明接过当天采摘鲜叶的收入。“种植‘白叶一号’收益好,回村种茶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就回来了10多个壮劳力。他们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家庭。”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新利体育、村委会主任王永明介绍,“青坪村1041人,以前都在5100亩地形陡峭、肥力低的耕地里讨生活。那时的青坪村,被村民们自嘲为‘清贫村’,一些村民只能外出务工。”改变,发生在2018年秋天,“白叶一号”在青坪村落户。去年,青坪村1226亩“白叶一号”首次采摘,在“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村集体分红得现金”的分配机制下,还没完全达产的“白叶一号”为村里贡献了茶园流转费36.78万元、务工收入120万元。“今年,全村已产出‘白叶一号’鲜茶1.8万余斤。目前,鲜叶销售300余万元,预计干茶产值1000万元以上。”2021年,青坪村获“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等多项荣誉,“清贫村”从脱贫村变成了富裕村。攻关:高品质获市场认可“‘白叶一号’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娃。”看着茁壮成长的茶苗,青川县茶产业发展事务中心主任马浩强满心欢喜。浙江和青川两地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大,“白叶一号”刚到青川时,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白化后不转绿、茶树烂根、茶树植株生长势头不好。再加上种植管护时,不少人沿用种青川绿茶的老办法,“白叶一号”的“水土不服”迟迟无法治愈。怎样把“白叶一号”种活、种好、种出成效,成为当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长期帮扶青川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研究员白堃元教授给大家吃了“定心丸”:“青川山高雾多、气温较低、降水量少,加上水土富硒、富锌的优势,只要注意茶园选址,提高种茶、采茶和加工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捐赠“白叶一号”茶苗的安吉县农技专家们也赶赴青川,实地察看,把脉问诊。安吉县白茶专家钱义荣表示:“白茶异地新种难免遇到问题,所以我们来了。我们捐赠茶苗的目的,就是要用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那段时间,钱义荣频繁来到青川做调查,指导村民种植管护茶苗。因为懂得多、教得也多,他还被青川人尊称为“钱博士”新利体育。马浩强也天天泡进茶山书海。白天,跟着县里的老茶叶专家周远成翻茶山,哪里茶树长得不好,哪里有死苗,就挨个挖土、刨根,了解症结所在;晚上,翻开书籍、查阅资料,恶补茶叶知识,整理调查笔记,常常工作到凌晨才结束。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青川摸索出“白叶一号”栽培管护七项关键技术措施:重改土、促开沟、强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有了科学的方法,“白叶一号”在青川扎下根。“青川的‘白叶一号’市场认可度也高,干叶价格每斤达2000—6000元。”马浩强介绍,经连续3年检测,青川白茶的游离态氨基酸高达7.5%,是普通绿茶的2倍至3倍,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广种:外来茶变本土茶不仅在青川深深扎根带富一方百姓,这些年来,“白叶一号”也在四川其他地区落地生根。在达州市大竹县,返乡创业青年廖红军从浙江安吉引入“白叶一号”。依托白茶,大竹县打造了公共区域品牌“大竹白茶”,并于202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同时,大竹县积极引导茶旅文融合发展,白茶核心产区云峰茶谷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供种苗、供技术、供物资、供服务”“保底价收购”机制,带动全县3000户群众种植白茶。在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关口村的白茶基地里,也有“白叶一号”的身影:1200亩茶园,让这里成为广安市最大的白茶基地。“今年基地预计产茶超2万斤。”邻水白茶基地现场负责人刘勇介绍,采茶时节,每天有600多名村民上山采茶,通过务工挣钱。今年下半年,邻水白茶基地计划在关口村再种植约3000亩白茶苗,并依托白茶基地,联动发展一二三产业,建茶叶加工设备生产厂房,发展茶文旅产业,带动茶区茶农增收。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浙江省安吉县与阿坝州金川县结成“对子”。2022年,15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来到川西高原,开始在金川县勒乌镇安顺村、安宁镇安宁村小规模试种。浙江省驻川工作组负责人表示,浙川将围绕茶叶召开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会议,建立健全茶产业协作机制,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两地茶产业技术互学、市场互通、人员互动、品牌共建、资源共享。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成安 罗青山 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在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竹林村“稻田+”示范基地,养殖小龙虾已不是以往的传统方法。智能化养虾的场景,让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徜徉在农业新科技氛围之中。近日,笔者走进该基地,实地了解小龙虾养殖数字化智能化情况。现在正是小龙虾捕捞的时节,花桥镇竹林村“稻田+”示范基地里出产的小龙虾喜获丰收。虾农们一大早就在水塘里忙活起来,他们熟练地将水中的虾笼慢慢提起,再轻抖几下,一只只小龙虾便被捕捞上来。业主周晓林介绍,小龙虾丰收的秘诀就是池塘边一个个智能化设备,有智能水质检测仪、气象站、土壤数据分析站等,全部由国家支援建设,在小龙虾养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身后的相关设备主要是采集田间的一系列数据,将数据传输到农事服务中心的平台,平台上若有什么异常,我们及时进行处理……”传统养小龙虾最头疼的就是每天要巡塘,天气、水质不好把握,有时候巡到半夜十一二点,纯靠肉眼去判断。现在有了这些设备,小龙虾生长期管理只需要在室内盯着屏幕看数据就可以了。这套智能化管理设施的核心在于数字化和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对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水温、水质、投饵量、虾苗数量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远程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的应用,实现了对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决策支持。周晓林说,现在竹林村“稻田+”示范基地这套设备还在升级中,不久他身后这些设备将通过APP传输到自己的手机上,到时候管理会更加方便。智能化管理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小龙虾养殖的效益和管理效率,周晓林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350亩稻田每年产值将达 900多万元,比传统养殖方式增加不少。“通过对田间数字化管理,对比传统的养殖,每亩田能增产 150 到 200斤。”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眼下正值水稻育秧栽秧时节,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大坪村迎来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们。为引导当地群众运用集约化育秧新模式,让水稻育秧跑出“加速度”,专家们专程来这里开展技术培训。培训现场,挤满了“听众”。“各位老乡看,这是我们运用科技化育出来的苗,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农户用传统方式育出来的苗,有什么区别?”“种子一定要晾晒干”“托架间间隔10厘米至15厘米”……专家在田边上课,“学生们”在认真听讲。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要点后,为了能够听得更清楚,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依海特意换了位置,从后方走到了前排。手把手一对一教学水稻机械化移栽。 受访者供图刘依海介绍,大坪村位于荞窝镇西南部,耕地面积1324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34亩。今年,在政府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他们试行了25亩绿色水稻增产增效技术,以此展示先进高效的生产水平,带动老百姓转变生产方式。据悉,自3月20日以来,这个专家团队已经是第4次来大坪村指导水稻生产了。为了让群众掌握新技术,项目团队采用参与式工作方法,通过会议观摩培训、手把手一对一教、电话沟通交流、视频远程指导等方式,以山地适度规模化为目标,培训了熟练掌握育秧技术和机械化操作的农民各2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水稻专家陈勇介绍,这一套从育秧、播种、暗化催芽、摆盘和无纺布覆盖管理的育秧技术,是全国主推技术。真正把这一套技术落地后,它比传统育秧技术可以省工70%,节省育秧地80%,能够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培训期间,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吉木尔杰也多次下田实际操作光伏温室育秧、暗化催芽、机械插秧。“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专家教授们真正把技术带进了田间地头,带领农户走上致富新路。”吉木尔杰表示,希望今后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以此带动老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