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400-023-4865
新利体育三农新闻范例6篇
新利体育当前,“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政治机遇、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新闻改革机遇。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近两年,我国新闻媒体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做出了贡献。但是总起来看,现在的“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媒体既记录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为新闻媒体提供着不同的宣传报道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三农”新闻宣传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机遇期,一是以及其后的、时期,再有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可以说,当前,“三农”新闻宣传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期,这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关系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加大“三农”新闻宣传力度,提高“三农”新闻宣传质量,开拓“三农”新闻宣传领域,创新“三农”新闻宣传方法,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政治机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新利体育。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从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到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以及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等等,力度空前。这为我们新闻媒体加强“三农”宣传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政策环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如户籍制度改革、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尝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为新闻媒体的“三农”宣传提供了很大的报道空间。
社会发展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通常将工业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一般而言,工业化中期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有关专家对我国人均GDP或GN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四项工业化发展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可以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广大农村和9亿农民的小康是不可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基本国力达到一定程度,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使得新闻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关于“三农”的意见和呼声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最终落脚点。
“三农”发展机遇。自从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建立以后,我国“三农”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调节“三农”内部关系来进行的,包括完善家庭承包与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及村民委员会直选等等,真正触及“三农”外部大的发展环境的举措很少。应该说,现在,我国“三农”工作已经处在攻坚阶段,很多长期困扰“三农”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当中,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坚冰正在打破,道路曲折漫长。在这种除旧布新的时代,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碰撞,会涌现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社会生活如此富于变化,人民群众的创造丰富多彩,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报道题材。
新闻改革机遇。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服务大局的同时,普遍加大了新闻改革的力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新闻媒体社会价值和赢得受众市场所必需。我国是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而且,有1.3亿农民已经走进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到处可见农民的身影。关注农业、农村,满足在乡农民和离乡农民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是新闻媒体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一种都市化的浮躁现象,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热衷于追逐明星、炒作新闻,为了追求卖点,大家互相转抄转载,甚至不惜夸大新闻事实。这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也有损于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市场远见的新闻媒体,不妨加大“三农”报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领域,把自己的媒体推向更有潜力更值得开拓的市场,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读性强的“三农”新闻推向全社会。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三农”宣传究竟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笔者以为,当前,做好“三农”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
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一方面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各界人士的认识。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推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首先要关注“三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主要应该包括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三农”内部和“三农”外部同时想办法的认识。提高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包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认识,对农民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国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认识等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权益屡遭侵犯等问题有待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长期努力、多种措施并举。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政策、靠科技,也要靠信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作用更加明显。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以来,如何实现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衔接,一直是个问题。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的同时,市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为农产品市场空前活跃,人们要吃得有滋有味且有益健康,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等,名目繁多,难以搞清。人们特别需要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新闻媒体为“三农”服务,主要应该包括政策信息服务、经济科技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信息服务和健康生活服务等等。政策和科技,本身也是信息,也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到农村和农民中去。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三农”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服务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要。因为,更仔细地看,“三农”新闻宣传实际上有两个层次,即“三农”内部层次和“三农”外部层次。在“三农”内部层次,新闻宣传主要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外部主要解决为“三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问题。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主要在“三农”以外,大的宏观环境的改观,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是“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三农”新闻宣传的落脚点。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又很低,所以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新闻媒体的力量来自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维护社会公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为农民说话,维护农民权益,呼吁全社会平等、公正对待农民,新闻媒体义不容辞。农民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利和政治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以及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权益;农民的民利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内部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这个群体在国家决策中所处的位势。
以往,我们关注的多是农民的经济权益和民利,对农民的政治权利关注不够。经济权益要靠政治权利来保障,维护农民权益(权利)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三农”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而维护农民政治权利则是维护农民所有权益(权利)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重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人们常说,要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带着感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毫不关心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农民工工资和待遇问题,经过众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公众的关注,终于在2004年的春节前,带来兑现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热潮,并带来一系列建立保障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讨论。这是新闻媒体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当中的成功之举,体现出新闻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力量,而媒体的力量是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为前提的。
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很多新闻工作者一直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创造,写出了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但是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化宣传较多,对农民的创造关注不够。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农民都在进行着新的创造,关键是要发现它,挖掘它。新闻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农民是实践的主体,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新闻的不竭源泉。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上累积形成的矛盾,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既有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原因。既有“三农”内部的因素,也有“三农”外部的因素。“三农”问题牵涉面很广,往往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版权所有
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事业、保护农村干部积极性和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安排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撞。所以,“三农”宣传在强调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另一面的问题,要照顾到前后左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对于任何性质的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做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报道时,采访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查阅各类资料,找到与采访对象、采访事件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然后根据现有材料拟定好采访提纲,要打有准备之仗。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影响到采访效果,甚至会出现难堪的局面。
例如,在采访农户购买的新机械农具时,如果只知道看热闹,一张口就问“师傅,您这个洋马是什么时候买的?”农户就会说:“我这个不是洋马,是沃得”。这种场景,我在刚刚工作时就遇到过,既扫面子,又让农户觉得这个记者一窍不通,什么都不懂。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多记者总觉得三农相关采访,采访的对象大多数都是农户,应该没有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中有个框架,临场发挥完全可以应付。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可否认,在进行三农采访时,由于采访对象和采访时间的特点,语言上应当尽量简单通俗易懂,但是,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功课,一旦出现思路混乱,不仅会忘了采访的重要环节,那些想象中的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会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
乌鲁木齐市有20多万农牧民受众,相对报纸等媒体来讲,广播具有及时性、线性传播等明显的优势。在过去,我们的广播农业新闻报道多数停留在报道政策条文、会议或者文件内容,最缺乏的是政策解读。例如关于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方针、政策和乌鲁木齐市83号文件等政策的解读,我们多数停留在上传下达播出政策信息的阶段,缺乏对政策的深度解读。
例如,2016年乌鲁木齐市召开三农工作会议时,副市长马宏伟专门对我市出台的针对农业农村的83号文件进行了解释,记者在现场全程录制,通过剪辑制作播出后,在广大农牧民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增强了大家对致富增收的信心。
在今后的报道中,应该通过介绍政策精神,让农牧民自己谈感受,可大量运用数字对比、报道典型案例等手法,来解读中央、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的惠及三农的各项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给农民朋友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同样,在农业新闻的报道中,我先后采制了“创业路上”;“针尖上绣出美丽梦想”;“张元军的致富经”;“吐尔松的科学养驼致富经”等来自农业一线的鲜活故事,其中吐尔松的科学养驼致富经播出后,在乌鲁木齐周边乡镇引起了反响,一些乡镇甚至在稿件播出后就前往乌鲁木齐县托里乡乌拉泊村向吐尔松取经,将骆驼养殖技术进行推广普及,带动了更多农户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报道,不仅对广大农民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典型,也在农村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达到了典型引路,助农增收的效果。
广播农业新闻“四季歌”不应该是季节农事简单重复的报道,而应该是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新意的报道,所以在内容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个性:
(一)提前性。广播农业新闻唱“四季歌”,内容上必须注意季节的适度提前性,提前将一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向广大农户进行宣传,引导农民采用适合的农业新技术。比如每年4月份,乌鲁木齐市春耕工作开始启动,应该向农民介绍今年春耕有什么新要求、新特点、新方法、新技术、新政策及注意事项等,这些内容一定是农民朋友乐意听、喜欢听的内容。反之,就成了“马后跑”。例如在今年春耕开始前,乌鲁木齐迎来了多场雨雪天气,这种情况会否对春耕造成影响?农民种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此,记者及时采访了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及时进行了介绍,让农户心中的担忧及时消除。
(二)科学性。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多向农民介绍既有明显季节性又有较强科技性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让科学性来武装“四季歌”,让它更具吸引力。比如,米东区通过引进新型的稻种,使得产量大大提升,农业成本大大降低。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数据对比等方式,介绍了新品种的种植技巧和技术要领,使得这种广播农业新闻成为农民朋友最喜欢的节目类型。
(三)广泛性。随着乌鲁木齐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及乌鲁木齐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最佳途径。在这个背景下,广播农业新闻为唱好“四季歌”,要站在三农的角度选择题材,由种植业扩大到养殖业、生产加工业、采摘旅游业,以满足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从事各行业的农牧民的需要。目前,乌鲁木齐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培育形成了草莓、洋葱、雪菊、百合、大米等特色产业,作为新闻部门,如何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呢?要改变过去仅对种植业进行报道的做法,通过对乡镇从事雪菊加工、大豆生产、牛羊肉生产的合作社或农村个体生意人的报道,形成一组“乡村涌现出了经纪人”的系列报道,打破过去农民只种地,不经商的传统理念,增强农牧民的商业意识,使农民朋友感受到农村致富天地广。
在三农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报道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学会捕捉细节。同样,倾听也是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其打开话匣子,并从其叙述中找到新闻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农户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记者理解他的意图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今年,我在新春走基层《花卉产业在乡村开花结果》这一稿件中,用走基层的形式进行报道。这期间,我深入到多个种植户的温室大棚,和农户一起劳动、吃饭,真实体验当种花农户的感受,挖掘了典型故事,稿件播出后,受到了相关部门和同行的充分肯定。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广播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要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农牧民中去,对于农业新闻的报道,更应如此。只有时时将自己置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新利体育,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
《农民日报》作为“三农”领域唯一一张中央级的综合报纸,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充分发挥“三农”主流媒体“挑大梁”和“主力军”作用。党的十对“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刊特约《农民日报》总编辑解读2013年“三农”报道风向标。
党的十奏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规划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明了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部署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民日报》将充分发挥“三农”主流媒体“挑大梁”和“主力军”作用,用十精神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将学习宣传十精神作为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新利体育,为推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宣传贯彻十精神,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十报告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必须系统地学、统筹地学、融会贯通地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学,不能仅仅就“三农”学“三农”,要将“三农”纳入到报告整体中来学习和思考,统筹全局,把握规律。
作为“三农”新闻宣传的主流媒体,我们要在全面掌握领会十精神的基础上,着力加深对十报告中有关“三农”工作要求部署的理解和把握,依循十明确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工作部署,来深入分析和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机制。
一定要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当前“三农”工作形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进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九连快”,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应、劳动力和土地供给、农村消费增长的需求,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刻影响和激荡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阶段性、转折性、标志性、历史性的新情况、新变化。这些新现象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反映出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运行机制、面临的环境与条件、肩负的任务与使命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媒体人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把握其发展规律,积极适应新期待、新要求,借势顺势而为,正确运用新闻规律、宣传规律和传播规律,牢牢掌握“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切实推动全社会增强“三农”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引导全社会关注、关爱、关心“三农”,为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做好足够的舆论准备。
创新思路、拓宽视角、把握重点、提高能力,用十精神统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新闻宣传工作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农民日报》将创新新闻宣传思路,拓宽新闻宣传视角,把握新闻宣传重点,提高新闻宣传能力,紧紧围绕十提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要深化“走转改”精神,坚持新闻立报、特色立报、深度立报、服务立报,以“农民”为本,充分发挥智库专家和基层编委的作用,实施“开门办报”,通过选题主题化、采访集团化、报道专业化、宣传集约化——“四化”同步,全力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宣传主旋律。
一、持续做好十精神的新闻宣传工作是当前首要的政治责任。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宣传好十精神是《农民日报》首屈一指的政治责任。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按照的统—部署,《农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设了“学习贯彻十·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基层心声”专栏,在三版理论版开设了“学习十精神笔谈”专栏。“学习贯彻十·走进农业大市”专栏近期即将在一版开栏,重点报道农业大市在十精神指引下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实践。这几个专栏将一直持续到2013年两会。
二、始终坚持把宣传好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作为全年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已给2013年和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立了2013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我们将把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穿到全年的“三农”新闻宣传报道之中,准确宣传“三农”政策,把党和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以农民的视角进行报道、阐释,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从而把这些政策融入到生产、生活中,让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
三、始终坚持把宣传粮食生产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工作放在全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2012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多重严峻挑战,粮食生产“九连增”和农民增收“九连快”。2013年《农民日报》宣传报道将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增收展开报道。全面报道“三农”好形势,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关键节点、重要时期,如春耕备耕、夏粮和秋粮生产、秋冬种以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强报道,做到长流水,不断线,为实现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保持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大力加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主题宣传报道。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设计;而“四化同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发展趋势,只有逐步实现“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农民日报》将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点省市(区)进行解剖式的典型报道,以期对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或借鉴。
五、大力加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典型宣传,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报道。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指明了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因此,《农民日报》将充分发挥这些新理论、新观点在实践中所取得经验的总结、推广、示范作用,大力挖掘各地的典型做法,推广各地的典型经验,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同时,要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报道,提高人们充分认识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六、大力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社会民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道。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时期和新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它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实现农村民生改善的主要阵地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之一。《农民日报》将会组织人力大力加强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报道,特别关注农村的民生改善,重点报道十报告的亮点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等,适度报道各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取得的新经验、好做法。
七、大力加强“三农”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维护农民权益的新闻宣传报道。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农村是重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村落向复合型社区转变,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突出和集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任务非常艰巨。作为“三农”领域的主流媒体,《农民日报》将会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主动设置话题,正确引导舆论,疏导人们情绪,促进问题解决。报纸将会通过监督依法维护农民的各种权益,努力做到依法监督、合理监督、建设性监督,促进农民权益的理性回归和合理维护。
紧密结合十精神,坚决贯彻新一届中央关于新闻报道的各项规定,从机制上全力保障做好当前的“三农”新闻宣传工作
党的十提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新一届集体上任伊始,又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些新精神、新规定,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农民日报》将建立健全必要的机制,全力做好当前的“三农”新闻宣传工作。
一、加强策划,用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宣传、典型报道提升报纸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三农”是当今这个伟大时代的新闻富矿,我们要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发现报道线索、挖掘报道素材、提炼报道主题、丰富报道内涵,注重报道的新闻性、典型性,找准政策措施和农民利益的结合点,把政治家办报的要求体现到新闻采编的全过程。要善于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画面、翔实的数据,把思想性、指导性同知识性、可读性结合起来,确保重点报道、重头文章有深度、有厚度、有宽度,能够形成声势,形成规模。报社还要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强、完善编委会、编辑部门及编辑记者“三级策划”机制,继续坚持开门办报、开门策划的方针,加强《农民日报》专家智库、基层编委的建设和维护,及时吸纳“三农”领域理论和实践精英的研究和工作成果,提高本报的“三农”舆论引导能力和亲和力。
二、继续践行深化“走转改”精神,切实做到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界进行的一项回归采访常态的活动。尤其是新一届集体上任伊始,就提出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必须要带头遵守执行,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深入农村基层采访就是《农民日报》编辑记者工作的常态。编辑记者要发现、报道的新闻在一线,报纸的报道对象、读者也在一线,这决定了编辑记者必须深入农民火热的生活,深入到农业农村生产的一线,去发现、去挖掘。为了更好地把触角深入到一线,现在报社建立了基层编委制度,在全国筛选了一百多个点作为报社的基层实践基地,每位编辑记者也已经确认了相对应的基层联系点,报社党委已经下发了全体编辑记者基层联系点的实施意见。现在从报社领导到每个编辑记者,除了常规采访外,每年最少有一周时间深入自己的乡村联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乡村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而且,《农民日报》的新闻更加要在“短、小、新、实”上下工夫,突出报纸的新闻性、政策性和服务性。
三、坚持以农为本,更加突出《农民日报》的“三农”特色、为“农”本色。“农”是《农民日报》的本质特征,唯其姓“农”,报纸的报道才鲜活、才生动,才有泥土的气息、才有稻谷的芳香。《农民日报》会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提高报纸大众化有效传播意识,主动说农民们的话、让农民们说话,刊登农民们说的话,在用心对接上下工夫;同时,会主动出击,重点关注涉农报道,从不同角度来关注农业、服务农民、报道农村。尤其是要强化深度报道、言论和舆论监督,关注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加强舆论引导上下工夫;既要做好农业经济方面的宣传,同时也要加大关注农村民生方面的报道,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在服务读者、增强传播效果上下工夫。
农业农村新闻宣传工作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随着“走转改”活动的全面推进,新闻工作者的基层意识不断增强,工作作风和文风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突破。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农村农业新闻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应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准确把握农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新闻宣传的重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农村的新闻宣传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题材也随之涌现。在“走转改”活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要求农业农村新闻工作者摒弃“官本位”等新闻观念,转变为树立“人本主义”的新闻观念,并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进行新闻选题时,应坚持“人本主义”。农业农村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要围绕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其中农民是新闻宣传的重点。做新闻报道时,应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真实反映农民的急切诉求和期盼以及农民生活的新面貌。另外,农业农村新闻宣传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新闻宣传的重点必须放在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上,杜绝僵化的、的“政绩观”“功利观”报道。
“农村故事”是做好农业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走转改”活动文风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讲好“农村故事”,不仅要将农村中发生的事情讲述出来,而且还要以群众喜欢听、愿意听的方式讲出来,这就要求讲述者的空话、客套话少一些,避免官腔官调。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人民群众喜欢的方式去阐述观点,用“家常话”去宣传报道,才能真正达到新闻宣传的最佳效果,才能把“农村故事”讲好,并且讲得绘声绘色。
随着对农村农业经济的日益重视,中央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在政策的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宣传力度不足、政策解读有误、政策执行不够公开透明,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对强农惠农政策的了解并不全面。因此,涉农新闻工作者应加大相关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介将政策的文件内容转化为公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对政策进行正确的解读,让群众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强农惠农政策。此外,还应加大新闻监督力度,积极公开政策的执行过程,使政策执行透明化。
粮食生产和安全是媒体最关注的新闻点之一。近年来,由于“三农”舆论的影响,粮食生产出现了“粮食多了减投入,形势好了改政策”的倾向,使得人们对粮食的生产形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粮食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在做农业新闻宣传时,还应注重对粮食生产形势的宣传,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粮食的生产形势,让公众知道我国粮食虽然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但我们有能力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对其质量安全的容忍度则越来越低,主要原因在于不客观的新闻报道和过度炒作。如使用催熟剂催熟香蕉,把其说为普遍性问题,而不是局部个案问题;如西瓜膨大剂的使用是科普问题,却被说成是生产问题等,这些都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在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时,工作人员应先明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况以及政府部门的态度,然后全面地进行科普宣传,大力宣传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农业资源污染问题、秸秆焚烧问题以及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等。在做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宣传时,首先应让公众对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其次应向社会及公众清楚地解释农业资源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任何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最后还要积极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中央针对农业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的重大改善措施,并对此进行正确的解读,倡导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三农”工作是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典型,因此做好这一工作的宣传不仅能弘扬先进,而且还能鞭策后进。在宣传“三农”工作时,既要宣传典型的人物和团队,如农业科技人员新利体育、农业干部(如袁隆平、周小贺、王乐义等),还要积极地对各种精神(如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祁阳站精神)等进行宣传。此外,还要宣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如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兽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养殖场的创建等。这样不仅能使人民群众的精神受到鼓舞,而且还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涉农突发事件的发生逐年增加,随之产生的舆论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前几年的“H7N9流感”事件,使得家禽业受到重创,损失金额达1000多亿。在发生涉农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应切实做到“三有一加强”:首先,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音,对下有行动;其次,要加强对各种舆论的监测和回应。另外,农业媒体还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联合各个农业部门,在农业宣传上做正确的舆论引导,将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新闻宣传工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冷”和“热”的关系在进行农业农村新闻宣传时,头脑要保持冷静,而内心要充满热忱。在新形势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及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为涉农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机遇。涉农新闻工作者应对农业、农村的新闻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多形式的宣传,但是不能盲目地宣传,应保持冷静的思考和判断,推动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2.“上”和“下”的关系在宣传农业农村新闻时,不仅要宣传党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及其他农村农业的相关政策,还要真实地反映农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及基本诉求,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3.“今”和“后”的关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表象。在报道新闻时,不仅要指出问题,还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措施;不仅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以及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要进行报道,涉农新闻工作者应明确新闻点的轻重之分,科学合理地进行新闻宣传。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提高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三农”问题等新闻的重视,善于发现农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和期盼,注重对新闻真实性的挖掘,并及时进行宣传报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客观上是媒体竞争激烈,主观上是我们不少县台在开办农村广播节目过程中,节目定位失准、节目形式呆板,缺乏广播节目应有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节目粗制滥造,节目质量下降,受众闻之乏味。据了解,不少县级台,由于缺乏新闻源,要么把中央台、省台重头新闻拿来重播,要么剪报纸、翻杂志,只把旧闻作新闻,丧失了电有的时效性最强、最具灵动性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县级电台新闻节目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性的动态报道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基层、反映群众实践活动报道少;浮在面上的报道多,紧贴生活、紧贴实际的报道少。这些弊病,势必影响到听众的收听兴趣。二是节目错位,弱化了对农村广播。近几年,不少县台为了求生存,盲目效伤大台和专业台的办台风格,大量开办生活类、经济类、文娱类“非农”节目,忘记了自己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农民。与农民拉开了距离,也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县级广播电台要办精、办活农村广播节目,就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要求,明确责任,准确定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每天发生农业、农村、农民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动情故事和农民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文化精品、通过声音、通过电波传递给广大农民,切实为“三农”服务,求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影响力的竞争。有影响力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存发展空间。农村广播节目要扩大影响力,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创新节目设计,“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以争取更多听众。
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主体是广大农民,因此,节目设计必须适合农民口味,适应农民需求。坚持“为农呐喊是责、为农分忧是喜、为农吃苦是乐、助农发财是福”的理念,用朴素的感情和饱满的热情关心“三农”、关注“三农”、宣传“三农”、服务“三农”。
近年来,郧县台在农村广播节目的结构设计上,首先加强和改进了新闻宣传。我们要求以贯彻县委决策,播报最新消息,关注人间万象,传承社会文明为宗旨的《郧阳新闻》,以短新闻为主,内容要全,种类要多,既有动态报道,也有深度报道,既有时政新闻,也有社会百态,既有领导活动,也有群众实践。我们要求新闻节目板块化。对国际、国内大事,中央台和省市台报道过的,全写成一句话新闻,避免浪费频率资源和听众的时间;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去粗留精,写成简明新闻;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惜篇幅,深挖深究,形成重头报道,力争一期新闻,在群众心中打一个烙印。
为吸引更多农民朋友关注《郧阳新闻》,我们规定每一组新闻必须有八到十条新闻要农业、农村,反映“三农”的报道要占到整组新闻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较多地采用农民通讯员的稿件和录音报道,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三农”。同时,我们在新闻中增大社会新闻板块,东庄李家孵出三只腿小鸡,西村张家黄牛生出两胞胎牛犊,这些发生在农村的奇闻趣事,加上手法新颖的报道形式,都成了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佳品。事实证明,我们对新闻节目的改版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写信、打电话给我们反映问题、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多了,而且我们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在郧县”、“调水源头我的家”、“农业产业化与郧县”、“税费改革惠农家”、“行风在线”等大型系列报道,因为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社会民生,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好评。其次,我们立足本地人文环境,在不同时段,推出了适合不同层次听众需求的文艺节目。我们在每天早晨和晚间分别开设了《艺苑在线》和《音乐时空》两档文艺节目,以经典歌曲、戏曲、相声、小品和流行音乐为主,免费为农民朋友提供点播服务,给听众以清新舒适而精美丰富的精神享受,让听众打开收音机就欲“关”不能。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互动性专栏节目。利用热线电话、专家访谈、专业人士答疑解惑等形式,对群众的关心事、不解事、气愤事、为难事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从而在社会上树立了广播电台的良好信誉和极大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城乡有线电视网的迅速铺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面对众多的频道、频率,如何让广大农民对农村广播节目情有独钟,是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广播节目切实落实“三贴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尤其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上要贴近实际,讲究实在,追求实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写农民之所需,播农民之所盼,把政策送到农民心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把信息传到农民耳里,把致富路铺到农民脚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上的新信息、新知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什么新问题、新情况,电台要及时给予解疑释感,或者为他们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克服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近年来,郧县广播电台针对广大农民急需了解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急需掌握种养加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实际,与县扶贫、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部门联合开办了《郧阳农事》专栏,各单位在人力、物力和节目资源上予以配合,从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总方针到中央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实质,从郧县农业产业化布局到菜瓜果药畜的品种选择,病害防治,从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到各种大宗农产品的市场走势,我们合理整合,巧妙搭配,每周两期,有对外地经验的借鉴,有专业人士的分析,有众多农民的参与,解农民所惑,送农民所需,一下子把全县五十万农民的耳朵吸引了过来,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还有我们与县卫生局联合推出的《农村卫生》节目。根据农民群众不同季节对卫生知识的不同需求,及时向农民传播卫生保健知识,介绍医药卫生常知,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意识,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卫生素质。该节目由于贴近群众生活,立足生活实际,促进了农村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科技兴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而科技的普及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展开,农业科技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尤其是农业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宣传我国农业政策和反映农村情况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自80年代初期以来对农业科技信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改革开放初期(1980.6-1981.5)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6)的《农民日报》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两个特殊时期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两个时期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设置、形式的改变及数量的变化等来比较分析《农民日报》不同时期农业科技报道的发展历程、变迁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探明今后报纸媒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与有效传播的新途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②和牛盾主编的《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06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见表1)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见图1新利体育,图2)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06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要想确切知道受众的实际需求,唯有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农民日报》能够单独开辟一个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信的版面或者专栏――以农业科技为探讨对象,来聆听农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给予回应。这样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版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