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400-023-4865
新利体育江苏举行守好“三农”压舱石 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新利体育2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贯彻省‘两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之“守好‘三农’压舱石 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并解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魏赟主持。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习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明确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经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召开“贯彻省‘两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系列发布活动——“守好‘三农’压舱石 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先生,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宗文昊先生,乡村建设处处长孟德富先生,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杜永林先生,种业管理处处长马爱京先生,渔业处处长姚蕾女士,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昊先生。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先简要介绍一下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江苏“三农”工作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习三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我们“走在前、做示范”责任使命,明确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以“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坚持把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作为新征程上做好江苏“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牵引,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谋划务实举措、细化落实责任、积极探索实践,切实守好“三农”压舱石,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体成效可以概括为“五个新”。
一是粮食产量实现“新提升”。我们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头等大事,全年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759.5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全力稳定粮食面积,印发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评分细则、工作规则、工作方案,制定粮油生产16条扶持政策,开展下沉一线包市分片指导服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88.4万亩,同比增加21.8万亩,圆满完成粮油生产面积任务。主攻粮食单产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27万亩,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全省粮食亩产463.8公斤、再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首次突破600公斤、居主产省第一。大力推进多元供给,强化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全年累计出栏生猪2409万头、同比增长6.6%。累计建成80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全年蔬菜总产超过6100万吨。稳步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海洋渔业发展。
二是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安全稳定、规模质量和效益一流的农业产业体系。启动农业全产业链三年行动,加快推动“4+13+N”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形成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4个。全省715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营收超1.36万亿元。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农业专场推介100余场,全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1300亿元,增幅均超10%。强化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66个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1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支持17个县(市、区)开展化肥农药“两制”试点,盐城、丹阳、吴江、海门列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1.9%。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展现“新动能”。一方面,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技术研发突破,推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加快6个省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建设。获批全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上线运行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建成智慧农业园区45个、数字农牧渔场97个。另一方面新利体育,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启动首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新增泰兴市、泰州市高港区和泗洪县上塘镇、石集乡2个县和2个乡镇列入全国整县、整乡镇试点。“小田变大田”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宅基地线上审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流转线上交易“两项试点”有序推进。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年度成交金额达到307亿元,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启动实施新一轮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实施项目1120个、完成投资额1178亿元。
四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展现风貌之美、富庶之美、时代之美、人文之美,研究起草《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分片区现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对1.4万多个行政村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农村改厕“提质年”活动,完成年度改厕67.8万户。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村内道路等公益性事业发展,建设3000个左右村内公益项目,农民群众满意度超过95%。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新利体育,组织开展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走基层“面对面”宣讲活动。完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推广运用“清单制”等有效办法,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8个、示范村181个。
五是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持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3万元台阶、达到30488元,同比增7%,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07: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丰富联农带农方式,提升联农带农质量,推介15个联农带农典型案例,遴选1000个对小农户和其他规模经营主体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的“头雁”。举办第七届全省农村创业大赛,新增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10人,全省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超过50万人。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落实分层分类帮促举措,推动2800个企业、1666个帮扶车间、3.1万个公益性岗位和近万个产业项目,吸纳带动约4.4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深化“五方挂钩”机制,259家后方单位协调落实各类帮促资金13亿元,实施各类帮促项目747个。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启动1682个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分片部署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省村均经营性收入超过220万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贯彻落实习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使命任务的深化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春节前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对全年“三农”重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稳产、增收、四提升”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不折不扣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聚力五个方面:
一是聚力大面积均衡增产,稳定粮食综合产能。这几年,我们通过逐级分解下达粮油生产目标任务,实行任务分解备案制和落实情况核查制,开展“千村核查”以及清单化落实粮油生产扶持政策等手段,有力稳住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在这个基础上,今年计划组织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五大行动”,打好良种、良机、良田、良技“组合拳”,加快建设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推动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示范方产量变成大面积产量,促进全省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统筹肉蛋奶、果菜茶生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二是聚力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延链补链文章,着力建设4条超千亿的省级重点链、10条超五百亿的市域特色链、10条超百亿的县域特色链。做好转型升级文章,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食品加工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做好新产业新业态文章,推进休闲农业品质提升,培育10个休闲农业精品区,持续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培育更多的新业态新热点。做好绿色发展文章,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开展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大力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三是聚力创新赋能,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底子好、实力强,我们将切实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在推进种业振兴上,探索建立以种业重大突破为导向的协作攻关机制,集中力量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努力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在农机装备研发推广上,深化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创建,实施全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建设农机装备“研产推用”先导区。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上,实施“双十双百”示范工程,建设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现代设施农业。在发展智慧农业上,持续深化农业“智改数转网联”,新建一批智慧农业园区和数字农牧渔场。
四是聚力形神兼备,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力争新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0个。注重全面提升,统筹推动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落实,常态化开展“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性提档升级。推进集中连片,鼓励引导各地统筹考虑、一体规划,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联建联通、共建共享,对15个以上村相连成片,达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的进行评价认定。突出乡韵乡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弘扬好江苏优秀农耕文化。推广运用数字化、清单制等办法,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五是聚力改革集成,激活农业农村资源要素。贯彻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我省细化措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抓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强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指导5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落实改革试验任务,在8个试点地区实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推动改革由“小切口”向集成转变。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新建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拉动有效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头雁”1000个、高素质农民15万人,发挥各类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新利体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谢谢孙翔副厅长!下面,大家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举手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
习2023年在江苏考察时作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要指示。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重点链和市域、县域链。请问在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上有哪些考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们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加快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大力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推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一是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链式发展生态。以水稻、生猪、河蟹、食用菌等13条细分产业链为骨干,加快建设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省级重点链,因地制宜培育一批超五百亿的市域链、超百亿的县域链。完善现代农业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培优做强特色产业,鼓励每个农业大县至少培育1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批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是突出强加工拓功能,激活链式发展引擎。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突破口和支撑点,以精深加工、新型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对产业带动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度大的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主食加工、功能食品等新业态发展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融合互促。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加工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20个高水平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一批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推动集群集聚发展,构建上中下游企业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以“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品牌为引领,加强休闲农业精品培育,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10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力争2024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1100亿元。
三是突出主体分类培育,培植链式发展动能。构建优质农业企业培育体系,强化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大力支持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领军型企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行业话语权大的标杆性企业,一批成长性好、产品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企业。不断壮大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争取打造更多的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去年,江苏粮食单产、总产再创新高,请问是如何做到的?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把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当前江苏夏粮至少经历了三轮影响较大的强寒潮天气,江苏将采取哪些举措,确保这个首要任务能够顺利圆满完成?
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应景,我省刚刚经历了一轮雨雪冰冻和大风寒潮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灾害性天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对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构成较大威胁。去年,我省夏粮生产遭遇4轮强寒潮、夏收期间遭遇罕见“烂场雨”、秋粮生产遭遇9轮区域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威胁,引发公众关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统筹谋划下好“先手棋”,精心组织打好“组合拳”,取得了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好成绩。一是围绕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压实任务分解与落实核查“两个责任”。二是围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出台四大类16条扶持政策清单,调动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三是围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计划,牢牢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四是围绕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突出抓好主体培育和规模经营“两个关键”。五是围绕增强科技支撑水平,加快推广重大新技术和新品种,着力主攻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两个方向”。六是围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力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和重大病虫害防治,切实抓好防灾减损和技术指导“两个服务”。
这些年我省粮食面积和总产稳中有增,但是自然灾害、病虫危害仍呈多发、频发的态势,对粮食稳产增产构成了较大威胁。为确保完成今年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实现高基数上粮食的持续稳产增产,我们今年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工作要求抓好落实。稳面积,就是要通过压实责任和调动积极性,把粮食播种面积落实到地。我们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将粮食生产目标按作物种类逐级分解到市县,同时开展落实情况核查和考核,压紧压实属地责任,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春节前我们出台了扶持粮油生产的四大类18条政策清单,省财政也提前下达中央和省级粮油生产保障资金,就是为了调动地方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增单产,就是要依靠科技和装备现代化支撑,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大面积单产提升上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将重点组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组织实施“五大行动”,即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有机质提升行动、重大品种攻关与普及推广行动、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行动、重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行动、规模经营发展与专业化服务行动,切实打好良种、良机、良田、良技“组合拳”。我们已经制定低产区快速增产、中产区普遍增产、高产区稳定增产的综合解决方案,努力在全省打造一批高产示范方,着力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示范带动中低产区变高产区、高产区变标杆区,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增产。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请问我省在种子方面有被“卡脖子”的地方吗?三年来我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谢谢您的提问!种业振兴事关重大,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也关心关注。我省在种子供给上总体有两句话:一是种子供给有保障,部分领域全国领先;二是少数品种有差距,但风险可控。种子供给有保障,江苏稻麦两大主要作物省内自育品种总体上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稻麦品种全部国内自育,其中省内自育占比近八成。同时,江苏在优质地方猪、黄羽肉鸡、特色蛋鸡、蛋鸭、肉鹅等方面国内领先,大宗蔬菜国产品种自给率超八成。少数品种有差距,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但单产水平、生产性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一些工厂化食用菌的专用菌种及少数蔬菜种子还要进口。
过去的三年,我省种业振兴行动完成“三年打基础”重大安排,五大工程落地落实,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畜禽、农作物资源保种单位数分别居全国第1和第2位,建成保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方鸡种、水禽品种活体基因库。二是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14个水稻品种进入“超级稻”名录、占全国11%,水稻抗稻瘟病、小麦抗赤霉病研究及部分蔬菜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总数全国第二。三是种业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平台)数量全国第4,2家种子企业进入全国销售20强。四是种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8个国家级稻麦蔬菜制种基地及良繁基地,有34家省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销售额超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对标种业振兴五年见成效总体安排,扎实开展“三个一”工作:一是加快打造一批种业振兴重大平台载体。重点是加快推进6个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中心建设,支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开展育种创新,加快实施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提升工程。二是加快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种业企业。重点是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创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中心,支持江苏种业集团建设,扶持做强一批规模化的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同时,组织开展种业市场净化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三是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种业技术和核心种源。重点是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省级种质资源库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揭榜挂帅”项目,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大品种协作攻关机制,推动种业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为种业振兴作出江苏贡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各行各业“智改数转网联”,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请问,我省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当前已经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可以应用于各类主体、各个环节和多元场景,对于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高农事管理效能都具有重要的支撑、推动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们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具体成效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生产领域数字化转型“快”。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重要生产领域,加快应用智能农机、无人机、水肥一体机、精准饲喂等装备和技术,其中部分装备应用普及度较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农业生产信息化情况统计,我省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5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6个百分点。其次,创新成果和应用典型“多”。打造了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农高区两个国家级平台,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分中心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9个。累计有72项成果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二。累计创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9个,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552个。第三,大数据建设应用水平“高”。建成“苏农云”并正式上线,形成农业农村“智慧大脑”、涉农数据资源“共享中枢”、行业管理决策“指挥中心”。通过“数据”这个新型的关键要素,在指导产业发展、加强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智慧农业现场推进会上,“苏农云”建设成果进行了现场展示,相关应用受到充分肯定。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新发展理念,抓关键、补短板、求突破,抱着久久为功的定力把智慧农业推向新的高度。主要是强化“四个聚焦”。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强化增智赋能。紧密结合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等任务,有力有序分类推进产业“智改数转网联”。继续组织开展智慧园区、数字农牧渔场建设,打造一批市级和省级智慧农业基地。二是聚焦强链补链培植产业动能。推动数字化从生产向加工、流通、服务等各环节覆盖,助力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产品加工智能化、农产品流通高效化。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用互联网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标准化生产、农机作业及维修、无人机植保、疫病防控等服务,推动农事服务网络化发展。三是聚焦安全保障深化数据应用。依托“苏农云”推动高标准农田精准管理和“上图入库”,加快智能农机“入网上云”新利体育,完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信息监测网络,构筑粮食安全屏障。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提升“治违禁、控药残”快速反应监管能力。围绕长江和重要湖泊禁渔、海洋渔业和农机安全生产等,加强技术装备和数据应用,对相关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提升安全风险感知防控能力。四是聚焦创新引领构筑发展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组织开展应用需求对接,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以县、市为单元,汇聚研发、制造新利体育、推广等要素,探索建设智慧农业产品技术中试基地,打通产业化、全链条集成应用的堵点,形成适用好用的整体性解决方案,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引领区。
江苏渔业资源丰富,是渔业大省。去年8月省政府出台《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将海洋渔业作为十大海洋产业之一,提出了工作要求。请问农业农村部门将如何推进实施?
谢谢您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发展,将其纳入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大局。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集聚资源要素,强化政策举措,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增强发展动能,高水平建设我省“蓝色粮仓”。
一是抓部署落实。去年,省政府出台《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我们在射阳召开全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推进会,对海洋渔业发展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督促指导沿海地区制定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排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抓政策落地。《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5条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政策,为使政策落地见效,去年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出台《加快推进海洋渔业发展若干措施》《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政策实施细则》,明确了5条政策的支持方向、补助对象、补助方式、申报程序等。今年,我们将根据沿海三市发展需要,组织做好重点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推动政策落地。
三是抓载体建设。向深远海拓展、提升产业链是海洋渔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将以渔港经济区、远洋渔业、深远海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建设;出台沿海渔港建设规划,启动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支持南极磷虾远洋捕捞发展;依靠科技,推动海洋水产种业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水产品加工区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海洋渔业产业。
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请问过去的一年,我省是如何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绿树村边合”的美丽风光,“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池鱼思故渊”的缕缕愁绪,无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故乡记忆。去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让广大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目标,突出重点,狠抓关键,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主要体现在四个美:
一是补短板、强基础,彰显乡村生态之美。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环境改善问题,省委、省政府分片区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组织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聚焦“一部”“四沿”“五旁”,分类施策、精准把脉,推动苏北地区补齐短板、苏中地区提升质量、苏南地区彰显特色。制定2023—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全面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工作落细落实。2023年完成67.8万户改厕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51%,新建村内公益性事业3000多个,1.4万个行政村全覆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乡村家园更加干净整洁有序,“白水绕东城”的宜人景象随处可见。
二是锻长板、提质效,彰显乡村风貌之美。将环境提升与打造美丽乡村相结合,在已建成673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村的基础上,出台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南和绩效评价办法,建立“十有”评价指标体系,首批1000多个行政村升级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培育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联建联通、共建共享,加快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扩面,实现从“一地美”向“全域美”转变。
三是展农韵、拓内涵,彰显乡村人文之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积极挖掘传承农耕文化,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摸排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超过120个。积极开展分级分类保护,加强1个全球、1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累计公布32个省级遗产名录。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累计推荐5个节目、7个案例入选全国“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充分展现当代农民的新面貌、精气神。
四是建机制、促管护,彰显乡村常态之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率”指标纳入对13个设区市、76个涉农县(市、区)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压紧压实各级政府责任。整合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提升专项资金,加大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村庄运维管护支持力度。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不同类型管护模式,推动管护内容清单化、管护队伍专职化、管护资金硬性化。指导各地通过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积分制、设立村庄清洁日等形式,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继续履行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牵头抓总职责,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年度重点任务,注重和美乡村建设“点带结合”,坚持党政推动、农民参与“协同并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会后还可以进行单独采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